2014.04.18 总第3期 编辑:逯延津

本科大学生回炉中专技校培训,获取职业技能证书,以应对就业竞争。大学毕业生到技校“回炉”,在高校里已不是少数,赞成者有之,非议者亦有之。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缺乏,职校毕业生却薪资微薄、难获尊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职业教育“分流”却力不从心。现实充满矛盾,难题悬而未决。技校逆袭走俏,教育当反思之,社会亦当反思。

大学生回炉技校:就业理想写进现实

大学生“回炉”读技校近年来已司空见惯。2005年沈阳市第一机床厂技校成立过“大专班”,顺利招到50余名大学生。全国还有一些技校为“回炉”大学生专门开设班级,一般实行两年制。课程方面,学校安排大量的实践知识讲座,实行跟普通技校学生不一样的浓缩式、精华式的教学。

190名广西大学生通过技校职业资格考试和鉴定

5月24日,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迎来了190名来自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的特殊考生,他们通过当天的职业资格考试和鉴定,将拿到维修电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广西师范学院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大四学生何梦燕就是这190名大学生中的一位。她已经通过这件临海市一家职业技校招聘的笔试,七月份将参加面试。

她说:“去企业实习之后才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一点优势都没有。”用人单位更看中的是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而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大都是理论知识。为了增加专业技能,她所在的班级27名同学除去几名外出求职外,绝大部分都参加了技校组织的培训。

青岛35岁文学硕士回炉技校学电焊:拒做“苍白领”

放下文学,改学电焊。今年35岁的李强,这名曾经的青岛大学文学硕士,作出了一个打破常规的决定:“回炉”进技工学校。

一开始,李强也难以接受转行做“蓝领”的想法,但为了自身更好发展,他渐渐转变观念。在企业做人事工作,经常接触招聘信息,李强发现了“蓝领”的优势。企业招聘一名电工、焊工,工资能开到五六千元,有些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岗位甚至能开到七八千元,远高于自己的“白领”岗位。李强说:“就业就好像‘面子’与‘里子’的博弈,当里子战胜了面子,就业前景就豁然开朗起来。”

山东一技校办“大学生回炉班” 名校硕士学测绘

对高校毕业生夏慧玲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古代文学硕士学位并没有给自己增加多少就业的砝码,在求职路上经历过一次次的碰壁之后,她最终无奈地选择了到技校重新学习。“‘回炉’是现实选择。”夏慧玲发现,大学生就业难,但技校生供不应求。于是决定“不做‘苍白领’,要做‘金蓝领’”。就这样,她拿着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历转身来到技师学院“回炉”。

毕业于山东大学新闻系的郭同学看重的是“回炉”后能够掌握一门技术,他希望将自己已有的专业优势与技术相结合,从而让自己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中海洋、山大、山师等一众院校都有新闻系,每年这数以万计的毕业生都在找工作,但是媒体只有那么几家,招聘名额非常有限。”郭同学毕业后也曾想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可是他努力很久也没能留到任何一家媒体任职。“当时我才22岁,我想了很久,我的人生还有那么长的道路要走,我到底该怎么办。后来我决定回技师院校学汽修,这样也能实现我从小想开汽车修理厂的梦想。”

当“大学证书”遭遇“电工证” 读书无用论回潮

就业难,所学专业严重脱离实际,大学生工资比不过农民工,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来袭。

高校教育难满足就业 “读书无用论”重袭

媒体报道,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位父亲有关“读大学是注定失败的投资,捡垃圾都比读书强”的言论引发热议。

调查显示,新一波“读书无用论”有向社会基层蔓延之势。从最新的成都父亲拒绝供女儿上大学事件,到之前媒体报道,“12岁男孩当婚礼主持人,母亲说只要有丰厚的收入,学习怎么样不重要”,再到“妈妈逼女儿休学参加红楼梦选秀,自称演丫环都值”之类新闻,都是这一心态的表现。

一项上万名网友参与的网络专题调查显示,7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有网友和媒体认为,新“读书无用论”观点正在卷土重来。

大学生薪金赶不上农民工,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问题显现。2013年《中国蓝皮书》中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报告称,约1/3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极端例子是,仅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读书亏本”论农村蔓延

在农村,对很多家庭而言,似乎难以改变乡亲们的“读书亏本”的观念,“读高中读穷一个家,读大学读垮一个家”,这是不少农村孩子家长坚持的理论。

上完大学,他很有可能找不到一份与他的付出成正比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除去房租、水电和生活费之后,一般也所剩无几。农村家长勒紧裤腰带供孩子上大学,得到的结果却是孩子就业困难,不得已滞留于他乡,被高房价、高物价挤压而蜗居于城市之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怀揣大学梦,不再梦想挣扎、蜗居于城市。

原来农村孩子都希望通过“高考”跳龙门,现在很多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法立足于城市,很多人就会觉得上大学“不值”、“没用”,很多孩子辍学外出打工。

人社部回应“读书无用”论:一定要防止短视

普工、一线操作工招工难反映的是劳动力供给的有限性,即有限的劳动力供给难以充分满足低端岗位就业需求,那么,技能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则是转型过程中更具复杂性、长期性的一种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种“转型中的烦恼”,是阶段性的问题,不能因为存在阶段性结构不匹配就忽视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随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这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技校逆袭走俏 源于教育体制之弊

大学生回炉技校,究其原因是教育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失衡。很明显,作为培养需要量巨大的技工的技校教育,配置少了,而与之相比较的是大学设置过多。所以造成技工紧缺,大学生过剩。

大学生回炉技校,折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本科大学生回炉中专技校培训,获取职业技能证书,以应对就业竞争,这是出现在广西南宁市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说它不正常,是因为大学、技校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层次。各有各的招生要求、培养目标。大学是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培养的是高等知识、技术人才,技校是中等教育的范畴,培养的是各类技术工人。大学侧重的是知识、理论、技术,技校侧重的是实际操作技能。现在,本来应到技术、知识岗位就业的大学生,却屈就到技术工人的岗位上就业,但其在技能上却竞争不过技校生,就只好回炉到技校培训。

部分地区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回炉读中专现象,在向我们敲了警钟,应该加快调整,尤其应该把这些年来由中专技校升、改为大学的资源,中心配置回来。在思想上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读中专,在普通劳动岗位上谱写人生。(长江网 苏景义)。

毕业生回炉技校 教育改革当反思

大批应届毕业生回炉技校的第一个警示,就是我们的教育结构设置不合理。我们应该让多少人接受高等教育,多少人接受中职教育后直接就业,应该设置多少普通高校和专业,又设置多少职业院校和专业,都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测算,并不是大学越多越好、平均学历越高越好。必须承认,这些年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是与普通高校的大幅扩招、大中专院校的竞相升格分不开的。也正因为此,国家教育部明确改革方向,全国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

不过,单纯将部分普通高校转为职业教育,或者裁减理论性专业、增设应用型专业,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从到技校回炉的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很多人学的原本也并不是理论性专业。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高校,如果不能切实重视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就都是误人子弟、浪费资源。大批应届本科生回炉技校,除了反映教育结构设置问题外,也对高校的教学工作发出了拷问。(燕赵都市报)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教育改革走向何方

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行”,是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在全国不断加剧并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表现。

借鉴:“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权威组织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正是通过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所谓“双元”,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为学校提供实习培训的企业,两者共同构成了富有德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

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时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头焦虑。在就业难压力下,大学生回炉技校,这既是现实环境下的不得已选择,也是社会观念转变的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社会群体结构性失衡,教育体制改革无疑是治本之策。教育不应和社会需求脱节,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乐业”。

凤观齐鲁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凤鸣齐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