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详细]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春秋时期伍子胥因劝诫吴王夫差彻底消灭越国被赐死,子胥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详细]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详细]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详细]

端午食俗

粽子,是端午节名副其实的标志性食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粽,芦叶裹米也。”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方的粽子形状已是不尽相同,角黍出现在北方地区,多以黍米(大黄米)包制,而南方人则创造出了“筒粽”[详细]

采药

端午节时,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俗谣曰:“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一些用其根茎入药的植物,至端午时节已经成熟,可以入药。胶东地区的人们会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 [详细]

系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约起源于汉代,到目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详细]

拉露水

在胶东一带,端午节期间,有一个有趣的活动,便是“拉露水”。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起大早,在太阳出来之前,孩子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擦脸,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细,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详细]

图片名称

大招声逐海天远

天地同寿 日月齐光

历史川流不息,江山代有才人,多至车载斗量,没有人像屈原这样深受景仰垂千年之久。一位志行高洁的游子,悲壮自沉于汨罗,大招声逐海天远,最终与端阳融为一体。去国怀乡是悲剧,怀沙殉国是悲剧,悲剧英雄,精魂洞照清浊于天地。这就是屈原:他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园。[详细]

故国之情哀以思

余心所善 九死未悔

当中国诗歌还停留在四五个字一顿的时代,屈原用洋洋五千言,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悲怆与期待。这是一个民族的史诗。屈原,《离骚》,你记得这样的语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里是你我的家园,中国,湖南,为了这片钟爱的土地,“余心所善,九死未悔”。[详细]

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