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学区房背后的“中国式”教育窘境


来源:凤凰山东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今有家长“一掷千金,择学区房而买”。这种现象看似是家长们用心良苦为孩子谋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智举”,本应无可厚非。然而,当一所破烂狭小,不宜居住的民宅因为顶着“学区房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今有家长“一掷千金,择学区房而买”。这种现象看似是家长们用心良苦为孩子谋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智举”,本应无可厚非。然而,当一所破烂狭小,不宜居住的民宅因为顶着“学区房”的光环被炒到“天价”,普通家庭却仍然“倾家荡产”也要哄抢时,这种狂热已然把教育推向畸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多数中国家长对儿女的殷切期望。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成为优胜劣汰的唯一标准。家长们自然而然地将成功与高分划上等号。这就不难理解,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惜舍近求远,豪掷千金,也要把孩子送进“名校”。

“学区房通常又小又旧基本没法住人,买房也不过是为了其绑定的名校名额,确定孩子能入校后,就赶紧把房子卖了。”家长们坚信,只要学校还在,房价就不会跌下去,说不定还可以大赚一笔。

当下中国很多城市中存在优质学校数量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大,这种不均衡成为热点学区房升值背后的驱动力。

家长被学区房绑架,学区房被教育绑架,这是“中国式”教育的无奈。

中国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加剧了这种矛盾。由于历史原因,教育资源的配置多按行政级别,比如全国重点,部署、省属、市属大学等,构成一种金字塔形的结构。教育资源对“重点”学校的投入和倾斜产生马太效应,垄断优势资源的“重点学校”生源越来越旺,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普通学校”则与巨额的政府拨款擦肩而过,日益式微,少人问津。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附带问题,例如“名校情结”、“就业歧视。”

教育的本质是公平,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也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应从保证更多人公平教育权利的大局出发,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淡化升学率宣传,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估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缩小地区、校际差距,营造公平的教育氛围。只有这样,教育发展才有望走出“数字化泥沼”,天价学区房方可能回归理性,教育方能回归正途。

 解读齐鲁热点、呈现焦点事件、更多原创趣评,尽在官方微信凤观齐鲁。邀您扫码一阅。

[责任编辑:宋佳]

标签:中国教育 学区房 窘境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