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烟台过年习俗讲究多:拜年吃年酒 “大蒜”不能说

2014年02月01日 07:14
来源:水母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老烟台”记忆中的烟台年:压岁钱是孩子过年的快乐源泉

春节放假拖到了年三十,整日忙忙碌碌的腊月中却唯独少了一份忙年的感觉。腊八蒜、枣饽饽、打扫卫生贴春联……这些过年传统的老习俗你有多久没有亲手去干了。或许沉甸甸的年终奖足够请来不错的家政、买来现成的年货, 

但过年的滋味却在快餐式的节奏中越来越少。对此,几位研究民俗的著名“老烟台”也有同感。采访中,记者让他们各自讲述了记忆中最能代表过年的一件事,从中寻找传统春节的老滋味儿。

【关键词】新衣服

旧时一个家庭的春节“面子”

张善夫60岁,芝罘人,奇山所张家后人

张善夫最深刻的儿时过年记忆,腊月中母亲深夜为儿女们做新衣服的场面。“过年前的大半个月,每天晚上缝纫机的响声就是我们的催眠曲,每当深夜醒来就看到母亲在灯光下做衣服的身影。”张善夫说,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的早上,“睁眼醒来,母亲早就把做好的新衣裤、新帽袜整齐地放在我们几个孩子的枕头旁边,我们兄妹几个浑身上下焕然一新,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张善夫回忆说,上世纪50至60年代,女性时兴春节期间穿富有中国特色的“便服”式女装棉袄,虽然款式大同小异,但不同的布料和裁缝手艺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最终穿在身上的效果。“母亲虽然不是专业裁缝,但特别用心,同样的一件女装棉袄,她将传统样式和现代款式融合起来,显得简练而大方,因此一到年关前,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都来找她做衣服。”

别看现在商场里的衣服琳琅满目,但那时候老百姓的过年新衣服只能靠买布料找裁缝做,而且布料的颜色也很单一,蓝色和黑色占了主旋律,新衣服想要出彩,只能在细节上下功夫。

采访中,张善夫还真找出了当年母亲做衣服时剩下的几块布料,上面手工绣着蝴蝶、牡丹等图案,与时下的机器刺绣相比,显得精美而又灵气十足。“那时候生活困难,但家家户户平时省吃俭用也要过年做一身新衣服,尤其是孩子的衣服。”在张善夫看来,那时候的新衣服相当于春节期间一个家庭的“面子”。“一方面,新衣服预示着来年新气象;另一方面,衣服布料的好坏还能显示出一户人家去年收成的好坏,而衣服的款式和做工,则是女主人持家过日子的直接参照物。”

【关键词】写春联

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林进好72岁, 福山人, 山东民俗学会会员

写对联、贴春联是林进好心目中过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我小时候,特别是认识了几个字后,过年最爱看的就是家家户户贴的对联,但那时只是出于爱好,但对内容并不深究。”“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林进好认为春联的魅力,就在于他是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不限字数、内容广泛,字里行间彰显着人的智慧,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过去大都是每家买来红纸,请村里的先生、老师或是能写善画之人,说明自家房屋布局,请他们挥毫写就。”林进好告诉记者,胶东地区文化名人辈出,对过年的春联也是有相当的讲究。“首先,要字迹工整,内容吉庆,要体现房屋主人的处世之道、励志观念以及愿望和祈盼。”至于贴对联的时间,林进好回忆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九,最晚不能晚过大年三十,最佳的时刻则是在日出时分。“先将门厅打造整洁,擦拭得一尘不染,早上迎着初升的太阳贴上去,寓意着家庭以及事业蒸蒸日上,兴隆发达。贴对联的浆糊则要用精白面熬成,这样对联不易脱落,保存时间较长。”林进好告诉记者,贴对联的顺序一定要从大门往院子里贴,旨在福气从外面迎到家中。

至于贴春联的意义则有“封门”一说。“春联封门了以后,牛鬼蛇神以及前来讨债的都被统统拒之门外。红彤彤的春联也增加了家里过年的喜庆气氛,一家人过个安稳年。”林进好表示,除了门上的春联外,照壁、衣柜等地方也要贴上吉祥话,如照壁上的“春光普照”、“蓬荜生辉”,炕头上的“抬头见喜”、“美梦成真”,衣柜上的“黄金万两”或“财宝满柜”,水缸上的“财源滚滚”、“源远流长”,粮囤上则是“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猪羊圈贴“三阳开泰”,鸡窝贴“盛世报晓”……总之,红彤彤的对联、情融融的民风,交织成最浓的年味。

【关键词】压岁钱

孩子过年的快乐源泉

刘正中72岁,芝罘人,《毓璜顶文化》刊物主编

说到压岁钱,这大概是孩子们喜爱过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了。说起小时候的压岁钱,正在毓璜顶公园排练庙会皮影戏的刘正中笑得像个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穿上新衣服,第一件头等大事就是给父母磕头拜年,叫一声‘爹娘过年好’,然后就收到春节的第一份压岁钱。”“给父母拜了年,兄弟几个就结伴出门,街坊亲戚挨家挨户地跑了。”刘正中说,过去烟台的开大门拜年,也是有很多意义其中,比如平日因事吵吵不和,在拜年中,互相问一声“过年好!”顿时误解矛盾冰释前嫌,和好如初。所以说中国人过年,是一个传统伦理凝聚的年。

不过对于孩子们来说,压岁钱才是最大的动力。“小孩子也不嫌累,一家家地磕头,一家家地拜年,一般一上午的时间就能跑完20多家。这过年磕头,也是有很多讲究的,都是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年长者拜年磕头,有的时候给辈分高的人拜年的多,院子里会跪一地人,场面很壮观。当时还有一条规矩是初一不能在别人家吃饭。或许是当时各家都困难,不好意思给别人添麻烦才有了这个不成文的规矩。”

渐渐地,孩子们都收了不少的压岁钱,心也就飞了起来。刘正中说,过去大年初一的下午,最热闹的可能要算商店和书铺了。“孩子们拿着压岁钱来买好吃的,彩虹糖一分钱一个,糖葫芦是奢侈品,一般是大家凑钱买,一人吃一个。在丹桂街,有不少的书铺,什么《杨家将》、《西游记》的小人书,一分钱看一本,两分钱看3本,小屋里挤满了看书的孩子。”

看完了几位民俗专家的春节记忆,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记者也搜集整理了一些老烟台过年的习俗,从中寻找记忆中的浓浓年味。

【送灶王】

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是一个重要日子,家家都得“送灶王爷上天”。传说灶神是天上派来住在每户人家的,年底会返天报告该家一年善恶,由天帝分别给予吉凶,人们为了让灶神说好话,就用丰盛的祭品供给他,让他在年度工作报告中别打小报告。

【过年饺子】

北方人的习惯,除夕晚上要吃饺子,烟台也不例外。按老习俗,早在除夕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二十九,家里就得开始包饺子了,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都要吃饺子。这两顿的饺子比较特别,要随机包进硬币、糖果、年糕、红枣、栗子等吉祥物,吃到硬币代表来年不愁钱,小孩子吃到年糕会长个,吃到糖果则预示着甜甜蜜蜜。

【忌讳】

从除夕晚上开始,就算进入新年了,在说话和生活中就有很多禁忌。比如蒜不能叫蒜,烟台音读“San”,和“散”同音,过年讲究团圆哪能说离散呢,所以蒜就得说“意和菜”;东西吃完了,不能说“完了”或者“没了”,要说“不多了”或者不说;吃的花生皮、瓜子皮等,不能用扫帚清扫,因为会把福气财气洗扫没了,有的人家甚至连药不能吃。总之和过年的喜庆气氛不协调的,都是禁止的。

【初一·拜年】

初一的头等大事当然就是拜年喽,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烟台人大都说“过年好”三个字或者“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等吉祥话。人们在外相遇时要笑容满面地恭贺吉祥,而家族的长辈则在家接受晚辈的登门磕头,包着压岁钱的红包自然得提前准备好。

【初二·见姥姥】

按照全国大多数地方的习俗,初二是女方回娘家的日子。但按照烟台的习俗,正月初二的这一权利只有外甥可以享受得到,俗称“回姥姥家”,而已经嫁出去的女人依旧是不能见娘家人的。

【初三·回娘家】

初三,出嫁的女子要和丈夫以及子女们携带一些礼品回娘家拜年,回到娘家后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而这些长辈也要分赠红包给女儿带回来的孙子。这天女婿给丈人家拜年,手里自然不能空,拎着大大小小的礼品是必须的。

【破五】

初五俗称破五。所谓“破五”就是指过年时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南方喜欢选择初五开业,但烟台的习俗则是正月初八,其实也是近些年的习惯,图一个“开门发发发”。

【庙会】

正月九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烟台人习惯逛庙会。这一天,毓璜顶公园总是人头攒动,嘎嘎响的皮老虎,神奇的糖画,惟妙惟肖的面人,很多稀奇的民间玩意儿都在这一天集体亮相。有一种说法叫“上九办事一大堆”,是说上九日这天办事,会受到玉皇大帝的福庇,办事不仅能办成,还会办得又多又利索。

【吃年酒】

按照烟台史料上讲,正月初十,亲友才开始相互宴请,称之为“吃年酒”。不过近年来,“吃年酒”往往从初三之后就开始了,今天七大姑一桌,明天八大姨一席,后天朋友又一聚。

 
[责任编辑:侯欣元] 标签:烟台 习俗 拜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