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养富1951年出生,兖矿集团退休干部。魏养富老家在张庄镇魏家口村。为避免老家连青山变成“墓地”,尽快让群众富起来,2004年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荒山,种树搞绿化,并向村委会立下军令状,争三保四不要五(年),全部绿化完。2007年他又承包了周边3000多亩荒山,形成了5000多亩的荒山面积。承包山林10年来,魏养富抛弃了城里舒适的退休生活,吃住在山上,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借债咬牙坚持着,目前已投资数百万元,栽树200多万棵,修山路30多公里,基本实现了荒山绿化的目标。
    邓昭云1972年出生,太平镇北亢村村民。2013年,丈夫朱颖伟在下班途中遭遇车祸,造成颈椎骨损伤、额骨骨折,住院医疗40多天昏迷不醒,医疗费花去13万多元。由于肇事车辆逃逸,所有医疗费用都压在了邓昭云身上。她不离不弃,四处借钱为丈夫看病治疗。由于颈椎损伤压迫神经,出院后丈夫经常处于昏迷状态,邓昭云精心呵护,每天给他按摩,经过半年多的护理,丈夫慢慢恢复了知觉,现在已能小步走路。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邓昭云时常外出打工挣钱,为这个家庭操劳着。
  • 张振,城前镇尚河中学初一学生。同学刘洋上小学一年级时在家发生意外,身体严重烧伤,无法站立走路,上学成了问题。张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毅然决定帮助他,负责照顾刘洋在校的日常生活。七年来,张振仿佛成了刘洋的影子,在教室、在走廊、在卫生间,张振寸步不离地照顾着他,书包课本他来背,上学放学他来扶,一日三餐他来端,功课辅导他来帮……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2014年8月6日下午,曹思军途经西苇水库时,突然听到有人呼救。他发现水库岸边有个大声哭喊的小女孩和三位妇女惊慌失措地望着水面,落水的两个人在水中拼命挣扎,情况十分危急。曹思军在奔跑中迅速脱下衣服,毫不犹豫跳入水中,迅速游过去,先把小孩拖出了水面送到岸上,又奋力去救落水男子。上岸后,曹思军小腿、头部被划伤流血。看到被救的父子俩无大碍后,他一瘸一拐地悄然离开了现场。
  • 2001年,72岁的邻居张桂兰老人的丈夫因病去世,唯一的女儿不在身边,孔繁荣看到老人无人照料,就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2009年10月,老人病情加重,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孔繁荣坚持每天送饭喂水喂药,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照顾老人,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老人逐渐得到了康复。2012年4月,孔繁荣丈夫患直肠癌做了手术,术后又要放疗化疗,还要照顾上学的小孙子,即使再忙她依然坚持看望照顾老人,直到2013年5月老人去世。
    陈长香1963年出生,大束镇云山营村村民。25年前,小叔子魏安贵从高处摔下造成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25年来丈夫经常在外打工,陈长香精心照料着小叔子,忙活着给他翻身、喂吃喂喝、洗洗涮涮、端屎端尿,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由于得到嫂子的精心照料,小叔子很少出现褥疮和痱子。这么多年来,她从没有过一句怨言,没有过一次退缩。陈长香用平凡的举动温暖着病痛的亲人,用善良和责任诠释着生活的真谛。“老嫂比母”,她做到了。
  • 邹城城前镇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镇,不仅留守学生多,而且家庭困难学生多,不少学生家庭都有各自的困难。张磊同情他们、疼爱他们,也喜爱他们。学生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也感染着他,鼓舞着他,让他更感自己责任重大。班主任虽然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但张磊乐于倾我所有、尽我所能,为他们打造一个和谐、温暖、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为他们成长成才注入激情,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也许是山的灵气,也许是水的秀气,也许是那片古老土地上的浩然正气,孕育了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区儿女,田黄镇中心小学教师——曹学君。她,心为学生所属,情为学生所系;她,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奉献铸就了教师本色! 1997年7月,曹学君这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女孩,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大山的怀抱,回到了她挚爱的家乡田黄镇,坚定从容地踏上了三尺讲台。今天,沿着神圣的教坛之路,她已走过了十八年。十八年的执著,十八年的奉献,让她真正理解了教师的平凡,也真正懂得了责任的承担。
  • 在大束镇匡庄中学,有一群辛勤的园丁,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扎根教坛、敬业乐业的佳话;他们用智慧和心血诠释着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的真谛;他们用辛勤的工作、优异的教学成绩创造着学校优质发展的崭新历史。朱玉飞就是匡庄中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工作17年,朱玉飞做了16年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琐屑冗杂。关爱留守儿童,是朱玉飞近几年班主任工作的侧重点之一。 每接手一个新班,朱玉飞都精心统计好班内有几位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每到周末他都要给这些学生通一次电话,同时每三个星期家访一次;假期中,除打电话督促学生在家学习外,还会定期去学生家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无爱不成师”,是郭里中学张留艳老师的座右铭,是她的人生哲学,更是她的职业理想。从教17年来,她以干练、直率、热情的性格,踏实、严谨、甚至苛刻的作风,为人师表做榜样,教书育人做学问,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经营着充实而又自得的职业生活。工作中,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和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就尽快解决,即使再小的毛病都要改正,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有好多老师都不理解。但是她对工作就是这样执着,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好。因此,她所教授的历史课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质量高,在近几年的质量监测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 踏上讲台,孔庆梅感觉自己的业务很“青涩”,面对孩子们纯洁的眼神,她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学习成了她生活中重要的任务。走廊上,在老教师的后面经常跟着一个大“尾巴”,不断地询问“教学真经”;放学后的图书室中,总有一位老师在翻阅着一本本教学理论书籍。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因为热爱,孔庆梅深情地演绎着自己的“三尺舞台”;因为执着,她微笑着写下希望;因为梦想,她不断地去追求。她深知:我们不是栋梁,但我们的事业是栋梁;我们不是未来,但我们的事业是未来!所以她在成长的路上不断积淀梦想,期待让教育之花开在她虔诚的心中。
    初秋的早晨,朝阳还藏在山后,袅袅炊烟还未升起,一切都在静默中慢慢苏醒。孔子湖畔,十八盘山下,一个学生熟悉的身影正步履轻盈地走在通往田黄镇驻地的路上,她就是田黄中学历史教师聂玉平。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教师,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回报家乡父老、教学生成人成才成了聂玉平义不容辞的责任。2009年,聂玉平的孩子上学了。为了不影响教学,她就让年迈的公婆去照管。公婆多次劝她,“调到离城近点的地方吧,这样也方便照顾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好。就这一个孩子,你就不能有点偏心眼”。面对老人苦口婆心的规劝,看看儿子眼巴巴的样子,在“大家”与“小家”的抉择中,她选择了“大家”。
  • 9月1日,开学第一天的城前镇中心幼儿园门口,人头攒动,许多家长在和新入园的孩子依依道别。人群中,站着一位中等身材的女老师,正在俯身抚慰着哭鼻子的小朋友:“不要哭了,胡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护你的!”她叫胡德英,今年已是第十四个年头站在幼儿园门口接孩子了。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保持一颗对幼教事业的无限热爱之心,以“垂范、敬业、好学、反思”为准则,踏实工作,爱岗敬业,奏响了一曲辛勤付出、温暖学生的幸福之歌。
    2001年7月,王艳丽带着金色的梦幻,从兖州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三尺讲台,心里也种下了一粒种子——做一个追逐太阳的人。弹指间,在农村教育广袤的天地里,14年青春年华在指缝间悄悄流逝,王艳丽像一只拓荒的老黄牛,用汗水播种希望,用赤诚浇灌讲台,留下了一连串坚实的脚印。 爱心育人,让孩子领会爱的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相信孩子、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王艳丽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要爱得深沉、爱得真切、爱得全面。
  • 齐征:救人 之后悄悄离开

    2014年7月12日晚23点,齐征回家行至我市大泉路时,发现路边有人趴在地上向来往车辆求助。他立即把车停下,看到一辆摩托车倒在远处,车主满脸满身是血,很快昏迷。

    看到这种情形,齐征毫不犹豫地走上前,照看伤者,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协助将伤者抬上车才悄悄离开。

  • 王丽萍:社区里的“活雷锋”

    2011年退休后,王丽萍主动投身社区工作,甘当社区的宣传员和“活雷锋”,积极关心小区环境,及时制止小区内乱扔乱倒垃圾、夫妻吵架等不文明现象,带头为小区打扫卫生、清理杂草,改善社区环境。

    2013年她的舞蹈队在全市九九重阳节广场舞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 扶人从我做起

    2014年10月23日下午6时许,在邹城市龙山路石油公司家属院的路口,一位67岁的姓高老太太,骑车摔在路中央,当时车子压在老人的身上,老人很痛苦的躺在那里

    围观的人很多,却没有人上前去扶救。赵兴磊从路上经过,看到这个情况后,主动向前去扶老人,并拨打120电话,把老人送到医院救治,为老人康复赢得了第一时间。

  • 拾金不昧 诚实守信

    高玉荣,环卫工人。2015年元旦,她在工作期间捡到一个黄色手提袋,内有身份证、户口本、死亡证明、房屋过户手续及公证处证明等物品。

    她上交至古塔派出所,经民警协调后交还给失主郝秀恩。为表示感谢,失主特意制作一面锦旗并联系邹城市电视台《关注民生》栏目组,对高玉荣的诚实守信行为进行了宣传报道。

  • 赵博:默默奉献 尽职尽责

    1991年从部队转业后,赵博二十四年如一日,在平凡而艰苦的交通管理一线岗位上默默奉献、尽职尽责,他所包保的管辖路段交通事故发生率最低。

    赵博生前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即使家庭出现困难,他也坚持帮助16户困难家庭和6名在校学生。2014年12月3日,赵博在查处违规车辆时被一辆大货车撞倒,抢救无效后,年仅44岁的赵博因公殉职,留下了双双患癌、没有工作的母亲、妻子以及刚刚读大学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