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的正月,“慢慢”的探讨(上)

2020.3.5 第7期 作者:宋传杰

一个不留神,写了近万字。经宋徒小狐建议,拆为上下两段,以免各位微友的眼睛受累。对于喜欢“一口气跑全程”的看官,在此说一声对不起。另外,多位友人曾对本文提出有效建议和中肯指正,特此鸣谢。最后,点名某徒儿,一边大放厥词非议本师、一边点灯熬油通宵润笔,论世间分裂滑稽之辈,非这厮莫属。

(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不知不觉间,本命年的头一个月就悄然过去了。

在这个漫漫的假期里,白天宅在家中,晚上十点后去楼下散散步、透透气。朔月或残月当空的夜里,抬头能看到满天星星。这在如今的二环内,可是难得的、免费的享受。

等到漫步回家,已是万籁俱寂,躲进自己的书房,开始恶补「疫情」、「灾难」等主题的影视作品,试图在荧幕和现实中找出某种对应或关联。

二月二这天,用剃须刀修剪了一下鬓角,这大概是三十年来第一次如此节俭的「龙抬头」了,省了6元的理发钱。以前也曾经享用过20元的奢侈服务,不过,自从遇到一位手脚麻利、技能满格、15分钟能做完一套洗剪吹的陈师傅之后,就习惯“666”了。

到了现在,依然按照雇主的安排,比例轮流上班,其余时间保持足不出户的状态,美其名曰“居家办公”。不过,我不惮推测:雇主其实在偷偷地做压力测试,看把我这种员工“打发回家”,单位是不是运行地更为有轻盈、高效、健康。更进一步地联想,如果部门没了我,却政通人和、蒸蒸日上,又会怎样?雇主会不会考虑把我永远打发回家?到时候,要给我这个有43年工龄、28年企龄的老员工多少补偿?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说法,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这个正月,对我来说,应该是自上学以来,过得最慢、最闲适、最从心所欲的正月了。

这种状态,理应被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我慢、我闲适、我从心所欲的日子,有多少同胞比往年更快、更忙碌、更披肝沥血,面对汹汹疫情逆流而上。

比如各级党政领导在指挥抗击疫情,比如大批医疗卫生人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比如人民军队在海陆空与敌对势力、台独势力斗智斗勇,比如一二产业特别是与抗击疫情密切相关的行业甚至没有了假期,比如那些比党政首长和医疗卫生人员还忙活的、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媒体记者……

有一位神交已久但素未谋面的朋友(宋徒小狐加注:此处必须手动@“琢磨鸟”先生),夜以继日地蹲守在防控点上,每隔三天三夜才回家一次,如此坚持了一个多月。

(二)“三无”假期的幸福指数

将心比心,既无聊,又无奈,而且无从怨恚。

说无聊,是真的无事可做。习惯了上班、出差、开会、约会……的节奏,突然一下子变成了只有电话、IMs、视频等,从大年初一这天开始,突然从Radetzky Marsch一下子变成了slow gentle Waltz、甚至是Lullaby的节奏(宋徒小狐译注:从激烈的进行曲,变成柔缓的华尔兹,甚至是清徐的摇篮曲……头一次听人把偷懒吹得如此清新脱俗。老宋:劣徒要造反!)。以前坐办公室都能日行八千步(有计步器为证),如今整日宅于家中,从“动物”变为了“植物”,连肠胃都抗议了一波儿。

说无奈,是有心战“疫”,无力出征。既然前线不需要咱,那就响应号召,做到无为而为!国家表示:疫情当前,如果不是战“疫”的直接参与者,宅在家里就是对抗击疫情的最大贡献。张文宏医生言简意赅:“多闷在家里些日子、把病毒闷死”。李慧灵专家更为直白:“只要我们这身防护服没脱,你们就待在家里别出来,否则我们就白拼命了!”所以,除了自我禁足,还会时不常通过朋友圈与亲友们互勉:“尽量不出门”。

(图片来自网络)

说无从怨恚,是如今的状态变得舒适:既不用起早贪黑地往返赶路,也不需要穿工装套制服;对着电脑看累了,可以立刻爬到床上来一个小憩;想喝点饮品了,五分钟就可以萃一杯espresso……以前听到SOHO模式,很是有些看不懂、看不惯。如今细品,原来能在业务层面实现全方位、有深度的off-office办公,才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应有境界呢。而且如此一来,不知道多少金谷银谷、中心核心之类的写字楼租金就该下调了,大企业小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会下降……真的有此一日,各地的“王府井”、“南京路”、“新天地”每隔二三十步就会有一家面包店,每天卖百八十个甜品、三五十杯咖啡,便能撑起门店——食客花钱不多、店主还有利润过小康,此情此景也颇为和谐呵……

在此多说一句。20年前,我还曾度过了一个“三无”的正月。1999年,临近年关,我在回城的路上遭遇车祸,折了一根股骨。随后的除夕和正月,都是在病房中度过的。同样的无聊,同样的无奈,但不是无可怨恚,而是生无所恋。

当年是“僵”,如今是“慢”,幸福指数相比,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三) 从尼泊尔到西藏,路漫漫、人“慢慢”

洋洋洒洒,做了一千余字的铺垫,只是想说明:对于慢,我并不抵触,反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欢迎。

以下切入正文,开始讲“慢”。

慢是什么?度娘说:“慢”与快相对,指速度低,或是走路做事费得时间长。我为何喜欢慢,除了生性慵懒,大概还有几次旅行留下的“心结”。

大概十年前吧,我去过一次尼泊尔,在为期15天的自由行,走了一下号称是世界第一徒步线路的ABC、看了一下令人神往的鱼尾峰,又前往加德满都接触了那些修行者。

自由行,不用赶时间,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自由结伴。在徒步过程中的宿营地,晚上大家围着大号汽油桶改装的木柴火炉子,一边烤着湿漉漉的袜子和鞋子,一边操着各种母语韵味的英语,天南海北地扯着所见所闻。

特别是来自北欧的旅伴,男女老少都有,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娓娓而谈着全球形势和旅行经历。他们怎么那么有时间、有精力、有定力暂时脱离日理万机的状态,走遍千山万水,一步步丈量异域的景观?

Machapuchare at Sunset(日落鱼尾峰),图片来自网络

徒步出山后在博卡拉休整一天,在费瓦湖边偶遇一位台中的小女孩,是一家机械设计企业的制图工程师。她说在尼泊尔已经玩了一个月了。回国后,交换照片时,她顺手发了一张云南第一高峰卡瓦格博峰的照片,说从尼泊尔跟着路上认识的驴伴直接到云南走雨崩了,还没有回台湾呢。

相比而言,我每年休假,一旦时间超过了一周,面对雇主都有些不好意思开口或者开了口被婉拒的尴尬。看人家这日子,发个邮件就可以多请休半个月。

再说另一次旅行经历。2016年转到二线岗位后,我第一次休假自由行走了一趟西藏,虽然没有骑行甚至徒步318,但路遇了许许多多变卖了家产、磕着长头、用身体丈量朝圣之路的平民。在冈仁波齐峰能与每天一圈、七七四十九天连续转山的朝圣者同行一段路程,也偶遇了自称前三次都没有坚持下来、这次一定要走完全程的深圳资深美女(虽然转山时其貌不扬、其状凄凄,但后来在深交所主办挂牌敲钟时还是颇有风度的)。我相信,每年那么多人到西藏去,并不是都像我一样,退居二线后才有时间去实现看看雪山的愿望。

之前,我在玉树遇到了一位阿卡,当时他正在磕着长头去大昭寺的路上,每天一段路程,晚上就在路边安营扎寨休息。他告诉我,这是他的第八次。第一次走了三个多月,而这一次可能只需要40天。难道这也有熟中生巧?

后来,我走了一珠穆朗玛峰北坡的Khangshung 山谷,在山沟里呆足了九天,只要走进去,就不要指望4G、3G,遇到阴天太阳能中继站罢工2G都是奢侈,走到最深处,如果有个异常情况,牦牛+藏人把你抬出去都需要两天两夜。此时,一切都慢下来了。路不好走,一天只能走十几公里;遇到天气不好,需要安营扎寨呆一两天,才能看到沟外没有的景色。

(Khangshung,图片来自网络)

曾经翻过一本书,《向西,灵魂跟着脚步》,是说修行的,作者好像每年都能到尼泊尔或印度走一遭,这一遭与那一遭看到的景色不一样、心灵体验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当时,就想,那些经常骑行在318上、经常花几个月徒步登山的人,咋有那么多富裕的时间?

这种说走就能走,说停就能停的旅游,是一种绝对典型的“慢”。对这些旅伴的好奇,久而久之就成了心理的“病根”:这个世界上,为何有些人能这么慢?

(四)时代的车轮碾压了谁

把思绪从旅行经历转向工作生涯,既“漫漫”且“慢慢”的意境瞬间湮灭,取而代之的,是潜移默化中的加速加速再加速。

自从京沪高铁通车之后,去总部汇报工作的节奏,基本上是早晨最早一班车出发,下车后急急忙忙挤上地铁,上午十点前必定能到顶头上司的门外候着等待召见了。到下午五点前,基本上公务就办妥了,搭最后一班到济南的高铁回来。从早晨5点钟起床到晚上11点,18个小时,也只能算一天的工作。

没有高铁时,还有在北京住一晚的机会,晚上可以会会白天没见面的老同事或老友、侃侃江湖。有了高铁,一年去北京十次、二十次,很多很好的朋友却没有机会见一次面。

不出差,也不轻松。济南虽只不过是个省会城市,但却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拥堵城市,在导航软件里经常排进“首堵”的Top 3。我住的地方距离办公室约九公里,以公交车为例,如果早晨6:30上车,基本上7:10前就到办公室,但如果6:45上车,8:00点前能到就很不错了。所以,无论乘公交、还是自驾车,我上班都是6:30之前一定要出门的。7点左右到办公室后,可以先把邮件、公文等浏览一遍,然后把当日的事拉个单子,基本上就到了8:20。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当然,晚上要到7点后再走,不值得在路上浪费半个小时。偶尔白天有政务活动,结束后也得再回办公室“补作业”,管理岗位不是生产流水线,属于你的活,逃不掉、躲不开、同事替不了。

从2003年至今,我的老板换了四任,一任比一任节奏快、要求高、目标大,月月都拼同业名次、天天都不敢有半点懈怠。老板拼,员工也得拼、必须拼、不得不拼,所以,时间过得特别快,“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

曾经听王石说过一句话,大意好像是:我身处的社会、我所带领的企业和我自己,都在高速发展,我们的速度太快了,灵魂跟不上来,从而社会中充满浮躁,迫切感觉到,为了可持续,需要自我控制,不高估眼前,不低估未来,戒浮躁,踏踏实实做事,让自己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

当时就想,登顶十几座8000米以上的高山,能总结出“让灵魂跟上脚步”这样的哲理名言,王老板果然不是俗人。而我呢,只是感觉,在“中国速度”的节奏中,对很多事情,缺少仔细想一想、前后左右地观察一下、思考一下的时间,还尚未感觉到自己的灵魂与脚步脱节,可能是我的步伐还比较慢吧。

(图片来自网络)

时代的车轮拖着众人在跑,众生万象。

总有想跑到时代前面的,比如:家喻户晓的李开复先生,暗中比赛谁睡得晚、谁回邮件时间晚,久了之后把自己的身体给摧毁了,没办法重新再从癌症病人减速、休养生息。他还是幸运的。很多普通人,就被摧毁成各种抑郁症等等;还有那些长着娃娃脸、年纪轻轻或者秃顶、或者白发、或者神经衰弱……

天生爱像乌龟一样慢的,就缩到自己的壳里,好歹等到退休了,可以不管春夏秋冬,能躺着不坐着、能坐着不站着;可以像祖辈躲避征兵躲到烤烟的棚子里,躲到乡下村居里自成一统。

那么,“慢”,究竟是累赘还是幸福?且听下回分解。

宋传杰

宋传杰,资深金融IT工程师,昵称coolbuddy,爱码字的理工男。SEI学士、SPU硕士,CEIBS硕士,SUNY@SB AIMP文凭。九三学社社员(2002~2017年期间任省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曾任山东省政协委员20年(其中后15年为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益农融商●公益扶贫』项目首席顾问。爱好“探知、读书、码字、徒步、拍照”,乐享“饮食、茶、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