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清河镇西路笛梆子 薪火传承教化乡里


来源:惠民县清河镇政府

资料图 当婉转悠扬的横笛伴着铿锵的鼓点响彻在古老的村庄上空时,咿咿呀呀的唱腔随之飘荡在村落的大街小巷中。100多年来,笛梆子,这一古老的戏种,就这样无数次的回响在惠民县清河镇薛家村上空,

资料图

当婉转悠扬的横笛伴着铿锵的鼓点响彻在古老的村庄上空时,咿咿呀呀的唱腔随之飘荡在村落的大街小巷中。100多年来,笛梆子,这一古老的戏种,就这样无数次的回响在惠民县清河镇薛家村上空,粉墨上演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用纯朴的乡音启迪民智、传承文明、教化乡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培育了自己的乡土文化。当过去的一切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湮灭了的时候,只有风俗文化冲破时间的阻隔,依托着戏曲、语言等等非物质的东西传承延续至今,让今人可以由此洞悉过去的繁华与昌盛。笛梆子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孓遗。

作为西路梆子的一种,笛梆子的主要配乐乐器有笛子、梆子、笙、板胡等,唱腔基本上保持着旧时的原有面目,以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扬州调、高腔和唢呐二黄。主要代表作有《大登殿》、《铡美案》、《走雪山》等七十余出。

薛家村笛梆子的传入有一种歪打正着的传奇,也包含着村民安身自保的愿望。

据该村笛梆子第三代传人、77岁的薛景堂老人和王秀廷老人介绍,薛家村的笛梆子已经有120年的历史。是从本镇的考童王村一位叫王天堂的老艺人手中学来的。早期的艺人有徐功成、徐祥成、薛景镐、王振朋四人。当时由于社会混乱,村人们害怕子弟出去学坏,于是就组织了30多位青年后生跟随四位老艺人学戏。由此笛梆子在薛家村遂成气候,逐渐发展光大起来。每年的农闲时节、节前节后,都要组织演出。十年动乱期间,以王振全、王含霞、薛景堂为首的第三代艺人为了不让这个剧种失传,组织村里的年轻演员下苦功,把当时的样板戏改编成笛梆子上台演出,才使得这一剧种得以延续至今而不衰。如今,在薛家村,笛梆子艺人已经传承到了第四代。

笛梆子在给村民欢娱的同时,也为这个古朴的村庄增加了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在教育尚不普及的年代,民间戏曲是村民汲取文化、了解世事的窗口,也是惩恶扬善恩怨相报的朴素道德来源,因了有这么个戏曲传统的教化与熏陶,在周边村子村民的眼中,薛家村堪称一方文化的净土。很多习艺的人也受益于村里的笛梆子传统,第三代笛梆子艺人薛寿銮上世纪50年代到天津工作,很快就成为单位的文艺骨干,终生受益。如今退休后又回到故乡,重新与旧时的伙伴操持起昔日的剧班事宜。

如今,那些小时跟随大人上场的小演员逐渐成长为第四代笛梆子艺人,靠着小时候唱戏打下的坚实功底,成为当地的文艺骨干,也成为外地一些剧团争相邀请的明角,农闲时节,她们奔波于各个庄户剧团,为周边群众献艺演出,收入不菲。近40岁的薛乃莲就是这样的一个戏曲专业户,十几年前,她和村里的姊妹兄弟们在笛梆子传统戏曲中扮演各种角色,村里浓厚的戏曲传统培养了她对各种戏曲唱腔的融会贯通,近乎专业的功底让她在乡村剧团中渐露头角。如今的薛乃莲花几千元自己置办了行头,买了电子琴等乐器,还自己雇了琴师,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登门演出,一年一半时间在外奔波演出,收入在万元以上。记者采访时的当天凌晨三点,薛乃莲和她的同伴王秀兰刚刚演出归来,尽管倦意未销,却依然化妆为我们演出了笛梆子传统剧目。

这或许是当初学艺为笼络青年子弟不外出闹事闯祸的第一代笛梆子艺人所没有甚至不敢想到的。

当别的传统剧种逐渐式微乃至一蹶不振的时候,笛梆子却一枝独秀,因了这么多热爱它的人的辗转传承、发扬光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为乡村的文化娱乐履行着它最原始的功能。或许,对传统的扬弃,关键是看它自身有没有与现代对接的生命力与活力,如果一种文化成为化石,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与生命的依靠,失去了它当初火爆的意义,那么放在博物馆里供少数人研究,或许是它必然的选择。但笛梆子不是!(朱庆光 李振平 吴春霞 王云森)

相关专题: 魅力古镇看清河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笛梆子 清河 乡里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