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柱”造

2

李振月:一个有30多项“发明”的巧匠

采写/谷晓丹 摄影/靳嘉文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

18年建筑工地生活一晃而过

  16岁是花季,青春刚刚好,本该在学校度过一段美好的读书时光。可16岁的李振月初中还没毕业,就选择辍学来到了工地,成为了一名水暖学徒工。从1996年开始在工地工作,到2002年进入聊建集团,再到现在,18年一晃而过。李振月今年36岁,如今是聊建集团正泰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的一名水暖班组长,那他当时为何选择离开学校去工地呢?

16岁少年辍学 打工只为赚钱养家

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

  原来李振月曾经是个苦孩子。

  李振月出生在聊城东昌府区堂邑镇农村,母亲在他7岁的时候就得了重病,在他只有15岁的那年就离开了他。也是由于母亲住院治病开销大的原因,李振月的家境并不好,兄弟两个人年龄小,一家人只能靠父亲一人劳动来养活。李振月说,他们家的穷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他初中快毕业的时候还穿着打有补丁的裤子,上学以来没换过一次新书包。也是因为家里穷,他没心思学习,所以就有了去工地打工的打算。

  来到工地后,数李振月年龄小,他工作起来很积极,什么活都抢着干,也舍得下力气,时间久了带他的师傅就愿意多教他一些。“那时很累,浑身疼,没有力气”。李振月感慨道。其实,他刚开始在工地工作时也曾想过逃跑,因为太累了,但却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一直坚持了这么多年。

时钟嘀嗒失眠夜 死磕成“强迫症”

在工地的“多功能厅”里研究图纸

  “干到老,学到老”。李振月说。他工作以后,虽然离开了学校,但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主要是学习和自己工种有关的建筑工程类知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钻研,在他的手中诞生了很多“发明”,经他改进施工的工艺多达30余项。这些工艺大大节省了人工、材料,解决了很多行业通病。

  改进方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遇到困难之后才有的,那为什么同样的困难别人不会想这么多呢?李振月说“他和别人不一样”,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强迫症”,如果问题解决不了他就无法停止思考,直到最后解决。

  李振月是从他2002年加入聊建集团开始钻研工艺改进的,他从学徒工、技术工一步步走来,直到当上了水暖班组长。由于工种变了,考虑的也就多了,靠着“不服输”的精神,他不断向其他师傅发问学习,自己反复做实验,直到研究出来改进的对策才罢休。

  “晚上做梦、说梦话都是工作的事”。李振月告诉我们。那时他也不过20岁出头,压力大的时候深夜里躺在床上,清楚听着时钟表针“嘀嗒”走动,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其实这也是出于个人对工作的责任感。

“工匠精神”就是为自己工作

对工作要求严格是因为从小受父亲影响

  李振月为了工作牺牲了很多自己生活的时间,他的孩子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爸爸回来了吗”。每天从早工作到晚,他几乎住在了工地。虽然每年暑假都想带孩子出去玩,但总抽不出时间,李振月说他基本都没有陪过孩子。

  那对他来说,“工匠精神”是否就意味着要牺牲很多自己的时间呢?李振月说,不仅要付出时间,更要把工程当成“自己”的活来做。比如做住宅楼工程时,就把自己当成业主之一,只有先把自己这关过了,业主才能满意。

  在李振月所带的团队中,工人们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无意识行为,也就是说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是被强迫的,而是形成了一种自我要求。其实一开始,工人们也不习惯李振月这种严格的工作方式,于是李振月就手把手带着他们一点点做,不行就拆了重新做。团队中工人们的年龄大约在30岁到50岁之间,十几年来,这些跟随他的“老人们”慢慢养成了和他一样的工作习惯。李振月认为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自己负责的工程打出知名度,获得更多的认可。

  李振月说,他之所以对工作如此严格,完全是因为从小受自己父亲的影响。其实,李振月父亲过去也是在建筑工地打工,初中暑假里,别的孩子还在各种玩乐的时候,父亲却给他定任务让他在地里干活。他说,父亲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他自己本身就是个要求严格的人。

  几年来,李振月班组完成施工任务40余项,完成施工产值9000余万元,他带领施工的眼科医院综合楼、水务集团家属楼、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楼、畅博怡情湾等工程荣获“泰山杯”工程奖。2012年至2014年间,他和他的队伍创精品工程4项,为聊城安装整体水平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李振月是个“能琢磨”的人

  30多项工艺改进,其中8项被业内沿用,每次改进都源于对美观实用、减少工程造价成本的追求,这其中质量当然排在首位。大家只看到了精品工程,但这背后的艰辛却是鲜为人知的。

  要肯干,更要巧干,李振月为我们重新定义了“工匠精神”。李振月说,这是因为他自己有个“老毛病”,就是每次工作的时候,都要考虑能不能用其他方法使工程做出来更美观、实用、节约成本,用聊城话说,就是“能琢磨”。

  还记得那是2002年冬天,李振月所施工的排水管道出了意外,于是他把整整一栋6层高的居民楼管道全部拆掉重做。但问题来了,怎么重做?李振月反复思考,为了找到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他做了30次多次实验,最后在装修工地上找到了“灵感”。

  李振月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管道安装模板开孔时,圆孔难以开大。由于用常规方法做出来的模板形状不规则,施工后不严密很容易漏水。他将装饰灯装修时使用的钻头,运用到了管道施工中,一个小小的钻头,让模板开孔更容易、更规则,最终解决了问题。

小小的钻头,让模板开孔更容易、更规则

  李振月的这项“发明”解决了施工里长期存在的质量通病,也被业内沿用至今。他说,方法虽然简单,但一开始项目工程施工人员也不相信,多次来参观他的“发明”,经过他现场演示后才认可了他的方法。

  2006年,李振月的“发明”管道井套管预埋,改进了管道井管道布局,使套管预留安装一次性成活。以往设计院画图的时候都是“中心齐”,也就是以管道的圆心为标准对齐成一排排列,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很难进行。于是,李振月想到了“一边齐”的方法,以管道的一边为标准对齐,这样一来,既美观又节约了人工成本,更提高了工作效率,至少节约了三分之一的工时。

管道井套管预埋“一边齐”

  开始,领导对这种方法并不认可,毕竟“中心齐”是沿用多年的方法。但也许正如鲁迅先生曾经的质疑——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李振月因为对自己的这套方法有信心就开始施工了,没想到效果很好,最终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从那以后,“一边齐”成了施工中必须遵守的新标准。后来,设计院的人也和他沟通,从画图纸起就“一边齐”。

  “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麻烦,关键是要肯想,研究透了就能解决大事”。李振月告诉我们。“工匠精神”重要的还是细节和创新。

  2014年,李振月有了一项关于地漏的“发明”,就是用提前预埋PVC大小头的方法解决地漏水封不足。据说为了这次改进,他整整想了3年。

给地漏加上“转换器”解决水封不足

  过去,地漏的高度在施工中很难把握,过高过低都会带来极大不便。于是,李振月想到用“管子”来解决问题。具体说,就是让地漏的外壁和管子的内壁尺寸大小一致,先埋管子再做地漏,等于是给地漏加了一个“转换器”,用这种办法一步到位。因此,大家还给经李振月之手施工过的地漏起了个名字,叫“地漏免检”。这项改进迅速被聊城市质量监督站等部门大力推广,也成为了聊城本地安装行业标准,施工时必须严格遵守。通过改进,一栋居民楼至少节约施工成本1万元。

暖男的感恩之心

敬佩工友就要多帮他

   只要工友家里有事,李振月都会尽最大努力去解决。他说自己有个一起工作14年的工友,但凡有需要借钱的时候都会借给他,无论多少。李振月说,因为自己很敬佩他这个工友。他的工友从学校出来后,靠自己的劳动供起了家里两个人读书,一个读大学的哥哥,还有一个读研究生的妹妹。

  这也算是他管理团队的一种方法吗?李振月说,重要的是要“将心比心”,为人处世都是这样。他说,工作和生活还是要分开,生活中他可以和工友像家人一样相处做个暖男,但如果是在工作中,他要求严格绝不夹杂一点感情。

  李振月平时也乐于做公益,参加了水滴善行会、蒲公英等好几个公益组织,捐资助学,无偿献血。他说,看见那些特别苦的孩子心里就很酸,这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

  李振月小时候家里穷,那时受村里人帮助很多,村里600口人,有时只是别人家简单的一顿饭、送他的一件旧衣服,他都会觉得很知足。现在他觉得自己生活好点了,就想着回报。他说,要懂得感恩,不能做个“白眼狼”。就因为这样,他还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无偿捐赠了一台纯净水设备,并且为他们配备拉纯净水桶,也算是回报当年这些人对他的付出与关爱。

  工作18年来,李振月荣誉满载——全国劳动模范、聊城市劳动模范、山东省百名优秀农民工、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齐鲁最美青年……他是怎么看待这些荣誉的呢?

2008年作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之星”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的接见并握手

  李振月告诉我们,是因为自己工作以来比较幸运,领导对他也有点关爱。他觉得平台至为重要,比他干得好、付出多的人还大有人在,他也只是其中的一名农民工代表。面对荣誉,他说要继续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既然在业主间已经形成了好口碑就要坚守住,因为大家都看着自己,即使别人不给自己压力,也背负着自我的压力。

风雨中站在17层楼高处

  与李振月对话的当天,正赶上聊城的一场暴雨,对话过程中,李振月不时爽朗大笑,能感到这份“苦差事”在他那里获得的快乐和满足。

  被问及初心时,李振月说,最初只是养家糊口,为家庭减轻负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心变成了“责任”。“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父亲对李振月的教诲伴随了他工作的这18年,他说要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就要干好,这也是对工作的要求。

■企业速览

  山东聊建集团是中国500家最大建筑企业,全国建筑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全国先进建筑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旗下济南分公司是山东省最早从事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企业之一,所施工的济南市港新园公租房项目被住建部评为2016年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并多次承担住建部和山东省住建厅的装配式建筑的观摩任务。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解放东路27号,电话:18888290846。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