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 是一种修行
  • 山静似太古

    生生不息的汉字之美

    汉字更大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其书写的雄浑端庄或者龙飞凤舞,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深厚意义,如果说汉字之美可以让人倾倒的话,美丽汉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让一个民族跨越几千年,能够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力量。[详细]

    苏轼《寒食帖》

    支公养马复养鹤

  • 宝志公和尚十二时歌

    《丧乱帖》的书法魅力令人惊叹

    ““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彻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盖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王羲之顿首顿首。”浓情勃起时,笔走铁画金石,处处拙涩而后戛然。傅合远说:“它展示的书法魅力令人惊叹。” [详细]

    王羲之《丧乱帖》

    宝志公和尚十二时歌

  • 舞蹈、书写、力量。

    墨的淋漓泼洒

    东方书写的敬意

    行草到狂草,汉字书法美学从“帖”的传统,发展处一脉相承的线条律动与墨的淋漓泼洒,也与创作者身体“停”、“行”的速度,“动”、“静”的变化,“虚”“实”的互动,产生了微妙的对话关系。[详细]

书法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基本是延续古代社会的手札、碑帖、书斋、同好把玩品读、高人评点称赏的方式,由近及远的自然缓慢的传播,、因此每一个书法家的成长,不仅要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心,更要耐得住十年、二十年甚至“人书俱老”的等待与煎熬。如今不同了,除了广播、电视新闻、书刊等传播途径外,更有全国全省范围内的大规模书法展览和比赛。 [详细]

张怀瓘在《书议》中指出:“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若与言面目,则有智昏菽麦,混黑白于胸襟;若心悟精微,图古今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书之妙,“皆不知其然也,不以心契、不可言宣”。[详细]

先生不仅博学而且性情高雅、淡泊名利、不染俗境,是可谓是一位气度儒雅、学问深至、精神矍铄的高人胜士。这一时期,可以看作蒋维崧先生“内修”学富的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之后,他才真正为自己的书法境界打开了通途。蒋先生十分注重人文素养与学问对书法的作用,常对其学生说:“不读书、不研究相关学问,多半只会在一些技能技巧上做文章,其发展也就很有限。”但也不能以学代艺,实际上,学问与技艺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书法艺术也并不表现具体的学问。学问只有化为艺术主体的性情,心灵、精神的意趣,才成为艺术表现的内涵。[详细]

下苦功夫

方有高境可攀

文人书法的守望者

他的楷书,初学过颜、柳、赵,后上追魏晋,尤对《郑文公碑》用心最久,使其书风严整庄重但不失闲雅,巧中见拙,有一种刚正宽厚之气。他的行草书早期多受二王及米芾的影响,行笔简洁俊爽,奔放自如,通畅雅逸,但近年的行草书增加了王铎的笔意。他虽然不喜欢王铎书中的连绵、缠绕,但会心王铎书法中特有的沉雄、突兀,字字有奇势,笔笔写心意,如奔水激浪,山花怒放的造境。这使他的行草书体势更富有变化,用笔更有情致,节奏韵律更加动荡、激越,给人更加感人的力量和时代气息。[详细]


蒋维崧

要多看,不能光是多写

是意在笔先,还是别的什么

周来祥教授对他讲,你有实践的功底,这对你的艺术理论研究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沿这条路走下去,会越走越宽。对钟繇痴迷书法到“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他极表钦佩。他说:“在静静的书房,展纸濡墨,如进名山大川,奔走呼号,闪展腾挪,摆脱理论思索的苦闷和人世间的烦恼,有一种独应无人之野的快感。” [详细]


往来皆鸿儒

像极古人非褒扬

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诗意表达

书法是个大系统,虽然“二王”如高山仰止,但并非只有他们。“不能老学二王,像米芾、黄庭坚我学得时间比较长。”傅合远说,“虽然每一种字体不一样,但其实都是属于书法这个大家族中的,它们是相通的。学行书不兼隶,就不够丰厚;学楷书不兼草,则过于呆板。我的书法道路一定是兼通的,一定要学了草书,我才能从汉字的变化中发现它的机制。在各个字体于我心中打通之后,我会根据自己的学养、审美、境界,写出自己的风格,那种风格是即能接受传统,又不拘泥传统的东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