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走沂蒙山续:“马山”一座天然民居的“博物馆”


来源:齐鲁网

于是,蔡青很快积累了大把的钱财,他用这些钱财购买了土地,把村里的地都买了下来,卖地的农户也便成了他的佃户。对于都市闲暇近郊游而言,马山不失为一处好去处,一来可以直接接触传统的沂水地方特色民居,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原标题:走沂蒙山续:“马山”一座天然民居的“博物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地域文化,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大,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的差异反映在民居建筑中就形成了北方、南方、岭南等不同风格建筑形制、样式,尤其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以“马头墙”造型特色而闻名遐迩,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被世人所称道。

提到沂蒙老区,不禁勾起人们对老家建筑的回忆。

在临沂市沂水县,说起旅游景点,县城东2.5公里的雪山当属一地,在这里,彩虹谷、情人谷、欢乐谷、迷彩谷……让你目不暇接。然而,就在雪山西北不远处有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名曰马山。25日,记者来到这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里虽不是什么旅游景点,却留存有记忆中老家的建筑。

会“呼吸”的山碴房

在马山,散见一种“山碴房”,这些民居大多墙体采用石头、土坯垒砌,夯打筑就,屋顶用麦草苫蔽而成,一般一个院落由堂屋、偏房、厢房、锅屋、茅房、“过当(门楼)”组成,结构比较紧凑,房前屋后堆放柴草,当然也存在较大的火灾风险。

同时,多数沂蒙人家冬天有在屋内生火取暖、睡火炕的习惯,为了排烟在屋檐下留有烟囱,紧贴着屋檐,烟囱里飞出的火星很容易落在屋顶上酿成火灾。这样的房子一旦着火火势发展十分迅速,而村民灭火自救不外乎肩挑手提、瓢舀勺子泼,但由于房子高,山区水量拮据,在地上灭屋顶的火十分困难,因此只能登上房顶灭火。

那么,如何在火灾发生时能尽快登上房顶呢?勤劳的沂蒙人充分发挥了创造力,“山碴”这种建筑构造应运而生。

据沂水居民闫方勇介绍,山碴房的设计就是房屋的山墙始终保持比房顶高出二三十公分的光景,然后在此基础上修筑台阶,同时平铺石板,台阶的高度、宽度不一,大致以能容纳开双脚站立即可,每一层石板都留出十几公分压在前一级台阶的下面,以利于承重,其他三边探出台阶底座也有十几公分,保护山碴与屋顶的接茬,防止雨水侵蚀,这种阶梯状结构就叫“山碴”。

除了山碴房,这里还有一些山区民房,大都是砖石土木结构,屋顶一般用高粱秸做“笆子”上面敷泥,然后叠瓦片而成,起为山势。由于屋笆会掉落尘土泥块,或者有碍于观瞻,当地农民多采用吊帐子或者扎幅棚的方法,进行隔断。这样就在帐子或幅棚与屋笆之间形成了相对密闭的空间,由此造成了通风不畅,容易引起屋笆霉烂。因此当地居民便发明了在山墙上设置名为“山花”、“雀眼”的通风口,来解决这个问题。

“山花”的构造,讲究一点的用九块红砖采取半搭的方式参差摞叠而成,在中心的一块砖周围形成四个通气孔。对沂水传统民居有研究的闫方勇说,为了美观使然,“山花”一般要整体凸出粉白的墙体,宛若雪地中的一朵红梅。也有的仅仅是在垒墙中预留出一个十字型的空缺。

“雀眼”一般是随着石头房子上用石块垒砌留出的通风口。这样的通风口经常是麻雀等小鸟的落脚栖息地,鸟儿在此间飞来飞去,因此称作“雀眼”。

山旮旯子的民房主体上大多缺少装饰,“素面朝天”的多。而因为有了“山花”、“雀眼”给山墙添上了一些灵动的装饰,使得房子“会呼吸”了,也就有了生命力的感觉。

蔡峪村与“聚宝盆”

马山以北有两个原本以果树花命名的村庄,一个叫桃花涧,一个叫杏花村。桃花涧以前名叫长安庄,上世纪初才改此名。桃花涧的北洼有200亩土地,解放前就是块碎砖烂瓦的荒地,上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社员们把这片荒地深翻整平,将翻出来的碎砖烂瓦运到河里,发大水时冲走了。从此,这200亩地成了桃花涧的主要产粮基地。原本经常发水的荒滩,传说就是原来的杏花村,也就是蔡峪村的前身。

相传清朝时期,杏花村住着一位姓蔡名青的地主,拥有上千亩的土地,村里的人都是他的佃户。蔡青成为千亩良田的地主,这里还有个传说。

据说,蔡青原来并没有这么多的土地,他家只有一个名叫王小的长工,每天干些挑水、砍柴、喂牛等杂活。有一天,王小到村东边的大山旺去割草,看见沟里全是一片绿油油的杂草,于是王小割了满满一箩筐回家。结果第二天当王小再次来到这里时惊讶地发现,杂草长得和原来一样,于是又割了一箩筐回家。从这以后,王小天天到这里割杂草,他也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蔡青。于是,蔡青和王小一同前往,在割草的地方挖出一个生了锈的铁锅来。蔡青将这口锅拿回家当做喂狗的容器用,结果狗食天天不减少。

更奇异的是,有一天,蔡青雇了八个短工给他锄地,有位短工吃早饭时将锄头放在狗食锅里,吃完饭拿起锄头跟其他短工一起下地干活去了。等大家都走了以后,蔡青意外发现,狗食锅里有一把锄头,起初蔡青还以为是哪位短工偷懒,于是赶到地里,却发现短工们都在,而且人手一把锄头。于是,蔡青意识到家里的这口生了锈的铁锅一定是个宝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聚宝盆。于是,他赶紧回家,把银钱放到狗食锅里,结果他拿出银钱,锅里还有,再拿出来还有。

于是,蔡青很快积累了大把的钱财,他用这些钱财购买了土地,把村里的地都买了下来,卖地的农户也便成了他的佃户。没过几年的功夫,蔡青就成了一个拥有千亩良田的大地主。

在那个并不安定的社会,富贵必遭人惦记。蔡青很快便被土匪惦记上了,一夜间,众多土匪将杏花村包围了起来,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最后一把火将村里的房舍都烧了。然后,那口“聚宝盆”也不知去向。这期间,蔡青的次子因为走亲戚幸免于难。他回到村里看见家里遭劫,又害怕土匪再来,不敢继续住在村里,于是来到村东一个山沟里改名换姓开荒种田为生,但是他又担心日后子孙忘了本,于是把自己定居的地方称为蔡峪。后来,在此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发展成了一个小村庄,也没敢再叫杏花村而叫蔡峪村,一直叫到今天。

晚坐东皋赏夕阳余晖

在沂蒙山区,山连着山是常见的景象。马山也是如此,在它的西南方向不远处有座东皋山。东皋山,当地人俗称其为东岭。“皋”是水边的高地,东皋山因地处沂河东岸而得名,该山南北走向,海拔170米左右。据清道光《沂水县志》记载:“爆山之东即锣鼓山,锣鼓山东南、县治之东为东皋山。学宫在其西麓,又西即今县治,又西即沂水径流。”“马山西南为东皋山……山脉远自沂山,近自雪山,其别支为走马岭,逶迤南下,迭起迭伏,为莒沂界。”

以前,东皋山上建有玉皇阁、文昌阁、耶稣教堂、大小文峰塔等建筑。那个时候,东皋山上没有住户,满山松柏冬夏常青。每当晴朗之日,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阳光经过沂河反射到东皋山上,彩霞万道,飘忽闪烁,扑朔迷离,非常美丽,这就是“东皋晚照”。明代沂水进士杨光溥和清代人高淑曾的题诗,就反映出了当时东皋山傍晚时的美景。

杨光溥题诗:晚坐东皋日已颓,余光红映碧云堆。海霞不雨林头出,野火无烟鸟外开。扶策送将诗客去,骑牛催出牧童来。明朝有酒真堪尝,不到黄昏不肯回。

高淑曾题诗:林霞一抹胭脂湿,牛背横吹声转急。远山苍苍暮云平,欲落不落日光涩。此际闾井入画图,看雁老翁藜杖扶。压树寒鸦飞不散,炊烟几缕滃茅庐。

对于都市闲暇近郊游而言,马山不失为一处好去处,一来可以直接接触传统的沂水地方特色民居,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再者,可以就近到东皋山,踩着古人的足迹一赏夕阳晚照的情趣。

记者 车少远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马山 蔡青 博物馆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