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让知识有力需农村深刻变革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个博士,学的又是“文化学”,本身就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广阔的中国农村,只是乡土中的一粒沙,有“无力感”很正常,有“强壮感”反倒让人意外。许多好学的孩子当年就是在长辈殷殷期待“走出贫困乡村”的目光下,发奋读书,得以“金榜题名”,进入大城市就学。

原标题:让知识有力需农村深刻变革

一个博士,学的又是“文化学”,本身就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广阔的中国农村,只是乡土中的一粒沙,有“无力感”很正常,有“强壮感”反倒让人意外。可许多参加讨论的人为什么不在“灌水”之前反思下?

不反思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今日考上大学同过去进士及第有天壤之别,大学生更不用说博士生,仍然恨不得被录取后进校报到的当天,就洞房花烛,被招为驸马。如此心态和期待,才是“近乡情更怯”的深层次文化背景。

中国今日的农村,即便不像王磊光笔下的家乡那样欠发达,也远未到让所有学科的学子都可以在此发挥专长的程度。但至少有些学科特别是同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是可以避免“无力感”的。如果这类学科的学生回家,是否反会因为家乡尚未得到开发而觉得自己进入了一片商业蓝海、事业的处女地?

许多好学的孩子当年就是在长辈殷殷期待“走出贫困乡村”的目光下,发奋读书,得以“金榜题名”,进入大城市就学。既然有志者都远走他乡,那又怎可指望留下的同龄人建设好了家乡等他们回来“共享富贵”呢?“近乡情更怯”本来就包含学子的不是,因为这许多年他们并没有为家乡做什么贡献。如果“怯”在这一点上,才是返乡的学子变得知书明理了。很多“知识无力感”,其实都是对个人抛弃家乡、嫌弃家乡的自私辩护。

中国农村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资源的人源源不断进入乡村,精英逃离的乡村只会越来越糟,而要让精英敢于也甘于下乡,中国农村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全面深化改革”在哪里也没有在农村地区那么迫切。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的健全,财政资源向三农倾斜,公共空间更大幅度的开放,所有这一切乃至更多的变革引入农村,将会激发出全社会对改变农村面貌的更大热情。现在学子们尤其是博士们还没回来,但不少农民工已经回乡就业创业了。好好对待他们,让他们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家乡的发展,这个共赢的格局、过程和结果,一定能吸引高层次的学子甚至原来的城市人进入农村。到时应该是“近乡心更‘切’”,同音的一字之差,是对“知识无力感”的最有力反驳。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乾]

标签:近乡情更怯 学子 乡村治理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