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林良:生活与工作处处是文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何绮华在给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的学生们上《爸爸的16封信》阅读课。 却咏梅 摄  林良先生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今年90岁,有着“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之称,被台湾儿童文学界尊敬地称为“大家长”。

(资料图片)

(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何绮华在给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的学生们上《爸爸的16封信》阅读课。

林良先生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今年90岁,有着“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之称,被台湾儿童文学界尊敬地称为“大家长”。林良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把爱文学、爱儿童两种美质兼具于一身。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始终不渝对文学、对儿童爱得极其真挚、深沉,把爱文学与爱儿童完美统一于一身的典范。

谈到台湾作家,余光中、柏杨、李敖、龙应台、三毛等已是家喻户晓,而以林良为代表的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正在为大陆百姓所熟知。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效东表示,以前台湾作家出版的童书都是零散的,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出版物项目的“台湾儿童文学馆”,首次将台湾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成系列结集出版。其中,首推台湾儿童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林良,他在台湾畅销40多年的《小太阳》、《爸爸的16封信》、《早安豆浆店》、《林良爷爷的30封信》、《会走路的人》、《回到童年》和《我是一只狐狸狗》等作为第一批已正式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近日,第三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暨“林良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通过感性品悟、作品细读与学术研讨会3个部分,全方位展示、评价林良作品的经典性。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海飞认为,这是一次两岸儿童文学界人员最为齐整的峰会,五大儿童文学研究所的掌门人和全国各地著名学者教授共聚一堂,探讨一个作家的作品,规模之盛、分量之重前所未有,可见林良先生的人格魅力与号召力,也彰显了大陆对台湾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学生从书中“看见”的林良

由福建少儿出版社、(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儿童阅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承办的第三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以“书香童年·书香两岸”为主题,专注于“品味书香”,将林良先生的《小太阳》、《爸爸的16封信》等作品课堂化,以名家上阅读观摩课、一线教师上阅读课加两岸儿童文学专家点评的方式,对林良先生的作品精研细读。200多位“北京市教科院校长高级研修班”、“西城区校长研习班”的校长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加。

在现场,(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何绮华亲自执教林良先生的《爸爸的16封信》和《早安豆浆店》,通过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引导学生逐步关注手中的儿童文学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亚太实验学校的胡玉姝、刘美清、韩燕燕等教师以林良先生的作品为主,进行“我的书香之旅”、“儿童阅读活动指导”等现场课的展示,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白雪老师进行了林良先生的《树》、《沙发》等诗歌的教学,几位教师对于阅读课的全新理解与尝试,得到了两岸儿童文学作家的一致好评,也让在场教师对阅读课有了全新的理解。

台湾著名作家桂文亚、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梅子涵、台湾台东大学荣誉教授林文宝等专家也先后进行专题讲座。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写作分享,鼓励老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梅子涵动情的《图画书里的哲学》讲座,引得场下老师热泪盈眶,也让老师们开始思考如何挖掘简单的故事背后深刻的人生哲理;林文宝的台湾儿童阅读推广分析将两岸阅读发展进行细致梳理与对比,为今后的推广发展提出科学建议。在活动现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捐建的第一个“台湾童书馆”在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揭牌。

此次活动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平台推广的“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项目的延伸,旨在促进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界的交流,两岸儿童文学理念的碰撞,让最美好的华语儿童文学作品陪伴孩子成长,传播快乐阅读的种子。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表示,“儿童阅读是人生健康发展的基石,通过阅读体验,重新发现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自我。儿童阅读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善良的人类自我关怀,儿童阅读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一个去净了火气的人

“我们把‘说不尽’这样的词放在一个作家的名字前面,是对一个作家创作的丰富性给予的一个很高评价。”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方卫平认为,林良作品除了丰富以外,还有他的独特和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他的文学实践、他的文学思考跟特定的人类美学和时代美学之间的重大关联。

在由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办公室、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共同主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台湾)国语日报社承办的“林良作品研讨会”上,两岸儿童文化界人士分别从自己与林良先生的交往经历,到对其作品的感悟,讲述他们眼中的林良先生。在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看来,林良是9岁心灵的老顽童,他用那支灵动的笔、充满父爱的眼光和独特的林良式幽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人说读林良的作品可以“养心”,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也不例外,他说:“林良给我的印象是慈祥、平和、淡定、安静,是一个去净了火气的人,他永远以一种平缓的语调说话,永远是一副不急不躁的样子。他的文字也是去净了火气,一般不会写激烈的冲突、激烈的情感和激烈的思想,不会去竭尽全力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大恶,他总是很有分寸,对世界宽容和理解,这是他的文字的基本态度,温暖、温情流淌在字里行间,这些文字让我们跟着安静下来、平和下来,用宁静的世界观看着生活中的美和诗意。”

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把林良比作文字的魔术师,他是把平凡生活当中的每一颗柴米油盐、每一片鸡毛蒜皮都写得情趣盎然,每一个字都在微笑,把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对妻子、儿女的那种深情浓意,表达到了极致。从他的文字里我们惊喜地发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是那么美好,你能够感觉到平凡生活的温暖、懂得爸爸妈妈的甘苦、理解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了解生活当中的种种不易,这些对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已经90岁的林良先生无法亲自参加此次活动,除了委派小女儿林玮参加之外,还专门录制了一段视频,向大家问候致意。视频中的林良先生思路清晰、温文尔雅又不失幽默,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梅子涵教授感慨地说:“有的人还没有老,可是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已经害怕自己会老;而有的人已经老了,当你看到他以后,却很向往这样的年龄,不害怕朝着这个年龄走去。”

浅语写作的幽默大师

在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子樟教授看来,林良先生的作品种类繁多,但是自己更偏爱《浅语的艺术》,因为这本书的理论跟实践兼顾,文字虽然浅显,但定位十足。

“浅语的艺术”是林良先生对儿童文学所下的定义,也是他对“儿童文学”思索的记录。他认为,给小孩子写作要懂得运用浅语,并不是一味求浅,而是要浅而有味。他在《浅语的艺术》序言中说:“命运对我的有意味的安排,就是每次用一根白发交换我一根黑发的时候,好像同时也交给我一个神圣的工作,那就是对可爱的儿童文学的可爱的阐述,也就是把那些可爱的孩子、可爱的语言、可爱的故事、可爱的笑容和笑声塑造成一个定义——浅语的艺术。”

曹文轩认为:“浅语写作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林良先生深知语言与世界存在之间的微妙关系的一个独特见解,他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浅语在叙述这个世界的特别功能和特别魅力。我们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令人生疑,往往就是他们的语言过于深奥、过于用力了,林良先生在语言使用方面是一个典范。”

有时,人们会问:林良作品的雅趣感是怎么生成的?好的风景是怎么生成的?叙说语言的魅力是从何而来的?语言时不时地跳动出一朵一朵浪花般的惊奇是从何而来的?曹文轩坦言:“我读了一辈子的书,还没有碰到一个作家如此喜欢使用引号,这些引号中的文字有的是引文,有的是对他的事物、事理的揭示和强调,让句子变得凹凸不平、起起伏伏,很提神、很传神,常有从暗处看远方海岸灯塔一明一暗的灯火的感觉,这些引号中的文字不时地照亮它所在的句子、所在的片段。”

卡尔维诺在他的书中曾引用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Paul Valery)的那句话:“应该像鸟儿那样轻,而不是羽毛。”这正是李东华认为的比较理想的儿童文学,她说:“林良先生的文字力量,不在于有很狰狞或强悍的外表,恰恰是他把生命中非常沉重的跋涉、沉痛的感悟,通过爱、同情、慈悲等心灵的力量和宽容、幽默的智慧,转化成一种非常轻盈的分享,其实背后传达出了一种力量,这也是真正的儿童文学的力量。”

女儿玮玮眼中的爸爸

在林良作品中,对自己3个女儿小时候的趣事有一系列的精彩描写,所以,当人们看到来到现场的小女儿林玮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台湾)国语日报社主编时,都开玩笑地说,我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见到你是参加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到现在还常常听到小朋友告诉我,你两三岁时的故事,这对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历。”林玮介绍,父亲对人一直都很有兴趣,他认为,小孩子是可爱人群里最可爱的,跟小孩子交往是要进行故事交换的,你讲故事给他们听,小孩子会请你吃东西。辛苦工作的时候他一想到孩子,心里就有幸福的感觉。林良说:“提笔写作的时候总有一群别人看不见的小孩子围绕在我这身边,他们就好像在窗外看着我,鼻子顶着窗玻璃,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小肉球,对我来说这情景就是一个儿童文学的定义。”林玮坦言,自己在结婚有了孩子之后,“不管小孩再顽皮,再怎么惹我生气,我心里都会有一种很大的包容力,能够容忍把他的顽皮看成是一种可爱,这是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

今年10月10日是林良先生90岁生日,写作时间已近70年,至今仍在笔耕不辍,还在为报纸写专栏。很多人好奇地问他:“您要写到什么时候呀?”他回答说,《骆驼》这首诗就是他的心情:“骆驼有写不完的沙漠故事,每一步就是一个字,长长的故事够它写,忘了日晒、忘了口渴,从来不问到了没有,到了没有。”

对于林良先生来说,文学就在他的生活里,同时,他把文学当成一种工作,他认为这是福气。所以他说:“如果说生活与工作处处是文学的话,这是对我最好的赞美。”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冬丽]

标签:文学实践 儿童文学 骨干教师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