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伏弘专访——君子若兰 “道”行天下


来源:中原财经网

导语:幼时的书法熏陶,战场的铁马冰河,多年的文化积累,数万元一平方尺的高额画作。遥观一长发及肩之男子款步而  导语:幼时的书法熏陶,战场的铁马冰河,多年的文化积累,数万元一平方尺的高额画作。

复性之观

伏弘认为研究中国文化最终仍需归结到“心”。他认为做任何事情,“发心”很重要。因为对于一切事情是非黑白之观感皆由内心所定。“是”与“非”不在其物、不在其事,而在其内心深处之“发心”点。 “古人常说‘即物见心’,意思是告诉我们,不要将‘发心点’过于关注在事物之上,如若如此本身便已落入下乘。‘心’被物所‘缚’,‘心’被物所‘累’。紫柏大师曾言‘人在心中不知心,鱼在水中不知水’。现今诸多人之所以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病症,皆因其内心失衡。此类人群不知‘水’之存在,更不明如何控制内心之所向,固易生是非,继而因繁重之生活压力而染上抑郁等疾。”

伏弘作品

伏弘奉扬“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方能得道”之言。他认为世人初生皆不是“圣人”,皆需不断学习,在其过程中学得辨别是非之能。伏弘十分推崇曾国藩晚年所作之《求阙斋日记》,此被后人誉为“完美”之大师,晚年仍孜孜不倦寻自身之不足,每日必省,力求通达圆满之境。“不似当今之人,稍有成绩便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自省,不自知,不自恃。殊不知离“大道”依然尚远!”伏弘如是说。

伏弘认为,为人处世之圆满境界是为“圣人”,而“圣人”之境又分三重。其一,立德。即此人之德需高、心性需坚;其二,立功。此人需成就不世之功业,方能拓展其影响力,进而感化他人;其三,立言。立言之基础乃为足够之威信,固需上述两点为依托。俱往矣,数古今之圣贤,皆是如此。

“当今世人皆谓‘出世’,以为不在社会生活,便能远离喧嚣,赢得内心之平静。殊不知此乃尔等一厢情愿之念想。”伏弘强调“入世”非常重要,他认为只有先“入世”了方能“出世”。

伏弘作品

伏弘由衷赞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国文化中既有儒家‘立业’入世之道,又有道家‘无为’中庸之道,更有佛家‘色空’出世之道。闻古今之名僧、名士, 皆为博古通今之辈,学有所福而不固守其门,更不斥异家之说。俨然万法归一,融会贯通之状。因而其人皆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成通达无碍之境,是以配之以‘高’于其名也。”

伏弘接触画家诸多,闲暇之余亦感叹当今所谓画家于文化内涵之缺失。“读书修养对艺术创作之作用何其之重?然此等浮躁之世道,大多画家难以做到。此也是当今诸多作品单调、直白、空泛等问题之所在,皆因其无文化自觉。吾个人之见以为,多画乃是技巧上之熟练,难以产生足够多之内涵,技巧为表达思想之工具。读书少之人,所作作品亦只能在形而下之层面重复。多读书,其眼界和构建就愈高。当下青年画家者文化积淀不够有其客观原因, 他们需解决生存之根本,固无大量时间读书,固他们内在之修为、定性亦很差,在西方文化之剧烈冲击下,他们渐或迷失自身之文化取向,附庸于俗套与跟风之流。”

伏弘曰:“随当今世界文化融合之所向,世界之目光亦更多转向中国之文化。吾创建《复性艺术》之初衷,亦是本着为中国传统文化及书画艺术之复兴尽绵薄之力。欲复兴需先复性(性在古代指的是本体的意思),在‘性’上定格调,在‘性’上修境界。如无‘性’,何谈‘兴’?必是‘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

 

导语:幼时的书法熏陶,战场的铁马冰河,多年的文化积累,数万元一平方尺的高额画作。一个草根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家的?让我们静看伏弘一路走来。初见伏弘,于保利大厦之厅。遥观一长发及肩之男子款步而

伏弘作品

伏弘认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分为“知”与“行”两个层面。中国研究国学之学者和艺术家,大多只停留在“知”之层面,即仅仅了解这些知识结构。而真正研究国学需有大量时间体悟,更需诸般践履。明代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先生曾提倡“知行合一”。中国之学者和艺术家在“知” 之方面,有一定研究成果,但他们对于生活中“行”之感悟尚且不够。

在研究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上,伏弘坚持“知行合一”之态度,他喜好带着问题去做事,做任何事情前,他都会在思想上进行充足之准备,而后予以实践。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伏弘 日损 审美素养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