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过一则传闻:
“一支笔,一个晚上,一个奇迹”
每逢寒暑假最后一天
这则传闻常流行于学生群体
时人津津乐道
而在清代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拿着手中的笔
用一个朝代的时间
为我们贡献了
一场盛大的五体书法艺术“奇迹”
五体书法
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篆书古朴,线条匀整
隶书蚕头燕尾,灵动庄重
楷书规整严谨,实用与艺术并存
行书流畅自然,兼具楷草之长
草书狂放,尽显个性
它们展露汉字书写的魅力
承载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清代书家
继承前人笔法精髓
在探索中创新
凭借众多传世佳作
诠释对“笔墨之道”的深刻理解
今天探展就让我们走进
山东博物馆“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
一起来看清代书法的繁荣与变迁
步入“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厅,宛如翻开一部立体的清代书法史。篆、隶、楷、行、草五体交辉,在笔墨流转间诉说着清代书坛考据学风与碑学运动激荡下的艺术变革。展览甄选馆藏诸多清代五体书作,让观众徜徉于名家笔法的书香墨韵,追溯那条清代书家上下求索、永不止息的开拓之路。
展览首先将“篆书”作为第一单元开篇,以清中期为分界点,清晰勾勒出清代篆书的演进轨迹。清中期以前的篆书家们诸如王澍(shù)、钱坫(diàn)多取法传统,力求秦篆的古韵。但清中晚期,考据之风的盛行使书法家将视野投向金石文字,并在此汲取养分和灵感。金石文字的艺术风格打破了传统秦篆犹如玉箸一般平稳圆润的笔法与纤细匀称的结构,婉转流畅的笔锋裹挟着金石的刚劲雄浑在宣纸上铺展,赋予清篆多元风格变化,使其从“复古”走向“再生”。
图丨清 《钱坫篆书轴》 “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出
图丨清 《吴大澂篆书联》“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出
第二单元的隶书展区,熟悉碑刻的小伙伴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快乐老家”,墙壁上的一幅幅挂壁书虽是清代,却弥漫着汉魏石刻沉郁古拙的气息。
图丨清 《朱彝尊隶书联》“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出
清初,古隶出现复兴的迹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隶书,并直追汉隶,取法高古,还原汉隶笔法的原汁原味,在一笔一划的摹写中追溯汉人古朴自然的美学境界。至清中期,隶书迎来鼎盛,书家们在保留古法书写的同时,致力于开拓新的书风:有的借鉴汉碑的雄浑大气;有的偏向于灵动;还有的书家创造出具有强烈个性和美感的隶书,“定鼎开新”四个字凝练地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空前盛况。晚期则以何绍基为代表,在继承中期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书写的笔意和结构特点,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发展态势。
图丨清 《乾隆十七年金农隶书联》 “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出
图丨清 《何绍基隶书联》“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出
第三单元楷书部分展出的书帖以“馆阁之风”“唐楷传承”“碑意融入”为路线,将三种清朝书坛主流的楷书流派呈现在观众眼前。三种书风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乾隆朝的馆阁体乌墨如漆、字字如模,横平竖直间透着科举文书的森严法度,虽工整却难免程式化;唐楷塑颜体之基,凝柳笔之骨,结欧书之体,笔画遒劲,方正严谨的风貌,仿佛能看到“盛世唐音”在清代的延续。而当碑学兴起,张祖翼、李瑞清、梁启超等书家则以“外方内圆”之笔,将北魏墓志的刀刻转化为笔墨韵律,起笔如斧劈石,收笔似屋漏痕,在金石气中重构了正书的审美理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图丨清 《刘春霖正书轴》“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出
康熙朝因帝王推崇,董其昌书风遍及朝野,孙岳颁、梁同书、陈奕禧的行书轴便带着典型的“董派”韵致:用笔虚和恬淡,线条如行云流水,尽显文人雅逸。至乾、嘉两朝,帖学家们不满董氏藩篱,寻求突破,上溯魏晋,中迄唐宋,下至元明,皆为师法对象。而到了碑派崛起的晚清,何绍基、康有为、伊秉绶等人则将汉魏石碑的方劲迟涩笔法融入行草,使帖学的流畅中注入碑派的雄强,将碑派行书引入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图丨清 《梁同书行书轴》“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出
图丨清 《何绍基行书联》“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出
清代草书相对于其他“四体”书法,暗藏着惊喜与遗憾。万代尚、丛大为、毕忠吉的草书轴,代表了清初草书的大致风貌:延续晚明浪漫书风,笔势连绵如狂澜奔涌,字群结构大开大合,犹见“明末书坛怪杰”的遗韵;而到了中期,诸如宋琬、叶凤毛等草书家的作品则回归传统,笔法细腻如丝,结体疏朗雅致,恪守帖学规范。值得关注的是何绍基与康有为的草书轴,他们将碑学的逆锋、侧锋用笔融入草法,墨法浓淡干湿犹如枯藤盘曲,虽少了明代草书的酣畅,却多了几分金石的苍劲。这种“引碑入草”的尝试,恰是清代草书在式微中寻求突破的缩影——尽管后世有“清人无草书”之叹,但其探索仍为近代草书革新埋下伏笔。
图丨清 《毕忠吉草书轴》“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出
图丨清 《康有为行书轴》“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展出
在展览尾厅
柔和的灯光照亮书房置景
勾勒出清代书法的精神轮廓
当篆隶在金石考据中重获新生
当楷书在馆阁与碑派间重构法度
当行草在帖学
与碑学的碰撞中寻找平衡
这些笔墨实践
共同构成了清代书法
“承古开新”的时代品格
来山东博物馆
“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
看清人如何在传统的横竖撇捺中
孕育出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
来源:山东博物馆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