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产业拔地而起,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开心笑脸幸福洋溢……放眼沃野烟台,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村庄,犹如一幅幅油墨画卷,镌刻在山海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从一村一业一点到城乡融合、连片打造,烟台以新理念新实践一体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同富裕,产业兴旺是前提。
这一年,烟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深入分析自身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富农机制,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优势主导产业加速升级,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58.37亿元,连续十五年稳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草莓、茶叶等一批有特色、有热度、有前景的乡村特色产业正在崛起;全市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680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达到27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5199家,小农户与合作社、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大市场有效链接、环环相扣。
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49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600余元;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31:1缩小至2.08: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7%。
共同富裕绕不开城与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是主旋律。就烟台来说,由于特殊的山地丘陵条件,农村地区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路难通”“水难上”“人难留”等关系群众致富、制约乡村发展的情况仍然存在,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中最大的短板。
这一年,烟台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形成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将水、电、路、气、暖等15类行业项目纳入农业农村“一盘棋”,改造提升673个村庄供水,新改建农村公路830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镇街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8处,建设高标准村卫生室475个;建成93处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助餐点668处,日均服务老年人3万余人次;县级快递园区实现全覆盖,80%以上的乡镇建成乡镇快递共配中心,85%以上的建制村建成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
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农民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变成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碧绿的湖水,秀丽的山色,静谧的山村,让龙口市七甲镇前迟家村成了打卡拍照的热点;而邻近的战斗英雄任常伦故里——常伦庄村,则吸引了众多市民带着孩子接受红色教育。村连片、共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新看点。
这一年,烟台立足胶东乡村客观实际,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让一个个和美乡村由“一棵树木”长成“一片森林”。
连片打造,就是打破以村庄为单元的传统模式,注重产业区域化、新型城镇化、和美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实施统一规划、资源整合、片区联创、区域推进,释放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莱阳市做好莱阳梨文章,联合11个行政村打造“梨满田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莱州市建设“金山银海和美金城”美丽乡村示范片,打造全国最大的石斑鱼、贝类种质库,为全国提供70%的优质种苗;栖霞市“甜美栖霞乐游果乡”乡村振兴示范区涵盖后许家、草格夼等10个行政村,打造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综合体……
今年,烟台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2个、总数达到7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2个、总数达到4个,打造市级片区6个,储备县级片区10个。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不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让我们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01
龙口
王屋湖畔满目新
王屋湖畔
“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建筑风格更是独树一帜。透过镜头,每一帧风景都美如画卷。”在龙口市王屋湖融合共富先行实践区,优美的风景让成群结队的游客们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王屋湖融合共富先行实践区位于龙口市位置最偏、村庄经济最弱、推进难度最大的山区乡镇、革命老区,涉及七甲、石良2个乡镇,面积65平方公里,也是近年来龙口市在乡村振兴方面投入最大、覆盖面最广、惠及群众最多的片区。
项目实施过程中,龙口市立足片区资源禀赋,高标准统筹谋划,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整合重构,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为共建共富划出实践路径。
坚持民生优先,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坚持双轮驱动,探索连农带农富农机制,积极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坚持数字赋能,探索智慧乡村建设机制,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坚持引育结合,探索乡土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增强乡村振兴智力支撑;坚持共建共享,探索跨村联建治理机制,着力构建和谐稳定善治乡村。
实践区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按照宜居宜业的建设理念,充分挖掘片区优势,将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相结合,打造了环湖绿道等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80余个;启动建设农光旅一体化等投资过亿元项目4个,数字农业产业园等投资过5000万项目3个,年可带动群众增收超5000万元;配套建设3处党群中心,探索“党建引领善治乡村”新模式。
太空舱营地
前迟家村依托山水田园、旖旎风光,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多元发展,投资1400万元,建设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心,集党群服务中心、人才赋能中心等功能于一体,承载人才教育、创新创业等功能;投资4000万元,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构建智慧果园、研学展示等五大功能板块,种植蓝莓等果蔬,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上交村集体200余万元,提供季节性劳务就业3万人次;投资6500万元建设爱情岛文旅度假综合体,占地30亩,涵盖太空舱营地、儿童无动力运动乐园等15个文旅项目,打造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的乡村新地标,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接待游客50万人次;深入挖掘“双百英雄”任常伦事迹等红色资源,规划实施了红色研学基地、红色食堂等旅游节点,广泛拓展红色“文化游”,每年可吸引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创造旅游收入2000万元以上……曾经的偏僻山区,如今遍地都是振奋图景。
一年接着一年,一片连着一片。龙口市将持续发力,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片区全域覆盖,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让农村成为人们更向往的地方。
02
莱阳
梨满田园香满园
莱阳梨丰收
提到莱阳,一定会想到梨。如何做好梨文章?莱阳市把梨作为助力乡村振兴主抓手,全力推进莱阳梨产业振兴和增收带富工程,高标准建设“梨满田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示范区位于照旺庄镇,总面积21.6平方公里,涵盖西陶漳等11个行政村,规划布局“一心、三区、一廊”,打造以种植为基础、加工为支撑、文旅为引擎的三产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心”赋能即莱阳梨产业赋能中心,以“六He赋能”为引领,搭建数智运营指挥、新质发展孵化、宣传展销交流、便民综合服务、重要农遗保护等五大平台,全链条赋能莱阳梨产业迈向百亿级,将莱阳梨产业真正发展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产业、乡村振兴莱阳样板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争创梨博园4A级农旅景区,年吸引游客突破百万人,区内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中国梨乡”金字招牌持续擦亮。
莱阳梨产业赋能中心
“三区”承载即特色梨种植区、高效蔬菜种植区、特色产业加工区。特色梨种植区统一推广网架栽培、水肥一体、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技术,配套物联网一体化设备,推广成熟早、品质优的新品种,试验示范数字孪生、病虫害AI识别、区块链溯源等智慧果园系统,高标准打造莱阳慈梨示范园7300亩、秋月梨900亩,以大数据赋能农业智能化发展。高效蔬菜种植区大力推进标准化蔬菜基地、蔬菜专业村建设,壮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矩阵,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8家,成功打造标准化蔬菜基地7500亩,各类蔬菜大棚1715个,压茬种植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2.8万亩,总产量1.26亿公斤,畅通高端营销渠道,年销售收入达8.8亿元。特色产业加工区培育规上食品深加工企业6家,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发挥莱阳梨“药食同源”优势,不断丰富深加工产品谱系,“吃干榨净”产业链条多重价值,打造现代化果蔬产业供应链。
“一廊”串联即莱阳梨滨河景观长廊,深挖莱阳古梨树群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以清水河为轴线,串联梨乡风情旅游区、富水河畔古梨树群重要节点,升级改造旅游设施,全面提升入镇门面景观和旅游区承载能力。结合非遗文化,招募手工匠人打造梨花茶、梨木雕、梨吉祥物等一批“烟台好礼·莱阳手造”文化IP产品,开发梨主题周边产品,建设独具梨乡风情的文化旅游廊道。先后承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2023丰收歌会》、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总决赛等国家级活动10余场,以梨为媒、以节联姻,成功打造出“遇见梨乡”特色旅游品牌。
03
海阳
海阳天路展巨变
一条农村路 铺就致富路
观云海翻涌,赏招虎晴岚,品悠悠竹韵……在海阳,一条25公里长的农村路穿山越岭、蜿蜒起伏。这就是全国“十大最美公路”海阳民俗旅游路。
横贯“胶东屋脊”的盘石—朱吴高品质民俗旅游发展带,依托这条被誉为“海阳天路”的农村路,串联起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云顶竹林、地雷战景区等旅游景点,改变了沿线山村与世隔绝的状态,带动特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村民增收致富步入了快车道。
这是一条产业振兴的富民之路。沿线按功能划为休闲旅游、运动康养、原乡体验、电商物流、红色印象五大功能区,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3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在休闲旅游区,成方连片规划打造多处千亩樱桃园、苹果园、茶园,充分利用梯田景观,打造千亩花海,形成“四季景色不重样,采摘游玩正当时”的格局;在运动康养区,举办越野赛、山地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用赛事引客,实现“体育+”带动效应;在原乡体验区,建设“半山溪云”“卧石山居”等特色民宿近百套,“省级农家乐”10余家,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在电商物流区,建设全周期精准数字化设施大樱桃产业园、标准化茶树示范基地,并打造全国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为当地农品走向全国插上“金翅膀”;在红色印象区,推出海阳地雷战景区特色实景演出,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
这是一条多彩灿烂的文化之路。片区深挖历史元素,开展春秋古墓群、丛麻禅院、名人故居等名胜古迹保护提升工程,将农耕文化、风土人情、胶东大秧歌等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旅综合体建设;开创“非遗+节庆”,将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旅游体验,推动“新中式”文旅融合,吸引更多游客漫步山间小路,感悟历史印记。同时,“加码”村民幸福感,建设盘丰文化广场、长150余米的仿古式长廊,通过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特色传统民俗文化“走出去”,村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山野小村”蜕变成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
这是一条山清水秀的生态之路。片区通过做好“生态+”文章,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通过清理河道垃圾、生活垃圾,助力沿途村庄面貌“焕新颜”。坚持科学规划,沿线绿化山体6座、公益造林1.1万亩,林地总面积达585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8.7%。整合生态文旅资源,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保留森林原始风貌,云顶竹林拥有500余亩野生竹海、699米竹廊,缪家、大庄等村先后获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首批美丽村居建设试点村”。通过农林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两山”转化结硕果,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3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引来了人气、聚起了财气,这条惠民之路、旅游之路,成了沿线群众的致富之路。
来源:大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