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绿电”装机历史性超煤电,我们从中看到什么?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山东“绿电”装机历史性超煤电,我们从中看到什么?

11月4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最新消息: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0642.6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达到46.9%,历史性超过煤电(46.88%),成为山东的第一大电源。至此,煤电大省告别“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向绿而行的道路上实现历史性突破。

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同时山东也是传统能源大省,一直以来能源结构偏煤。从一定程度上看,无论产业结构还是能源结构,山东都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此次山东实现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的转变,“大象经济”成功换装绿色引擎,有力回应了“要不要转”“能不能转”“转不转得了”的问题。山东用事实证明,向绿而行不仅势在必行,且切实可行。

(一)

能源结构的转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山东是传统能源大省,长期以来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偏煤的能源结构支撑起山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孵化出与之相“匹配”的产业结构。

从能源结构看,山东曾有两个“8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省内煤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一度高达80%,能源结构偏煤的问题十分突出。

从产业结构看,山东还曾有两个“70%”——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对比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的知名企业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山东的名企多集中在化工、能源、制造等传统领域。

偏重的产业结构和偏煤的能源结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度相容、关联。这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紧密“耦合”也使得山东在能源转型时面临“既要又要”的难题:既要保证足够的电力供应,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又要及时转型升级,如期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

想转型,殊为不易。

(二)

但属于新能源的时代终将到来。偏煤的能源结构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

长期关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周勇分析认为,偏煤的能源结构不仅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单一的能源结构也不利于统筹安全与发展,不利于能源安全的维系。尤其是伴随技术的进步和环保理念的增强,新能源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转型势在必行。

与一些西部省份相比,山东发展新能源的自然条件并非是最优渥的,比如在开发水电上就不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山东也有自己的资源长板,比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资源品种齐全,总量相对丰富。

把有限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这是山东新能源迎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山东立足资源禀赋,加快能源转型,规划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陆上风电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十四五”以来,山东新能源装机以25.2%的速度增长,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三年实现双翻番。目前,山东的光伏、生物质、风电装机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五位。

(三)

转型到此就完美收官了吗?远远没有。装机规模实现赶超,但在发电量、用电量方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距离煤电,还有一段有待追赶的道路。

更值得关注的,是能源结构之变背后的产业结构之变。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念明认为,山东此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煤电,是山东以能源“向绿”牵引驱动产业“向新逐高”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重要节点,此后要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山东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十四五”前三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5.8%,经济年均增长6%,以更少的能耗支撑了经济中高速增长。不仅如此,新能源在减污降碳的同时,本也发展为新的生产力。

世界首座第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正式商运,世界首个“水热同产同送”技术示范工程投运,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型号“国和一号”首次并网发电,全国容量最大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新材料早已成为山东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之一。根据《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到2025年,山东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万亿元左右,还要培育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和领航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龙头引领、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

能源结构重大转变是山东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变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山东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转型,一定能为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山东力量、山东经验。

(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