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鱼卵”到一条“鱼”,再从一条“鱼”发展成一条“产业链”需要走几步?记者在位于莱州湾畔的山东海洋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找到了答案。
走进明波水产陆基工厂化养殖车间,只见采用了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养殖池里,斑石鲷幼鱼正欢快地游动。放眼全国,这个工业化循环水养殖车间是第一家从实验室走向了工厂化生产,面积达5万平方米,目前已经是全国最大名优海水鱼繁育基地。抓好苗种繁育,为种业装上“中国芯”,正是该公司的愿景。
当养殖池里的斑石鲷幼鱼长到一定规格,就需要让它们“换个家”,也就是所谓的“陆海接力”。在莱州金城和三山岛海域,“蓝钻一号”“蓝钻二号”大型生态围栏就是斑石鲷幼鱼的“新家”。在这里,明波水产创新性地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海水鱼深远海大水面立体智慧养殖,通过大型生态围栏等设施、自动投饲等精准装备、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控监测系统、智慧渔业管控平台等重大技术集成创新,有效降低了饵料系数,保障了养殖安全,提升了管理水平,数字海洋建设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烟台,数字化对现代渔业的影响不止于此。
经海系列海洋牧场平台
在距离大陆架70公里的南隍城岛附近海域,矗立着8座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里面养殖着深海虹鳟、深海黑鲪、深海真鲷、深海鲈鱼等多种深海鱼类和各类海珍品。
南隍城岛海域以其辽阔的水域、肥沃的水质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闻名,盛产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被誉为“中国鲍鱼岛”。经海渔业选择在此投放深海网箱,正是看中了这片海域的优质养殖环境。“这里水质好,养殖环境安全;流速快,无抗生素和激素;盐度高,能有效降低病虫害;水体大,使得鱼肉紧实鲜美;水温低,生长周期长,保证了鱼肉的高品质。因此,我们的产品常常供不应求。”经海渔业相关负责人细数了在南隍城岛开展深海养殖的优势。
近年来,烟台渔业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生产的鱼类品质显著提高,同时对技术的要求也愈发严格。在经海系列海洋牧场平台上,每个深水网箱仅需配备3-4名技术工人操作,更多依赖于数字化养殖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如同网箱的智慧大脑,为网箱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并操控自动投饵机、水下机器人、环境监测设备、养殖过程数据监测设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化设备。
数字化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约人力成本、降低人工作业风险、节省饲料、精准助力产品生长,同时还记录下产品生长过程,实现质量可追溯。“每条鱼的生长周期都有数据记录,就像看鱼儿的生长日记一样,产品全程进行质量监测,让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经海渔业一名技术人员说道。
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的水产
数字赋能渔业,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位于烟台黄渤海新区的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刚刚完成数字渔业项目建设竣工,并通过了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现场验收。该项目依托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现有养殖车间,进行集成与应用创新,对养殖工艺及控制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与升级。项目搭建了1个数字化水产养殖综合管理平台,并配套了水质在线实时监控与分析设备、生产设备运行监控设备、养殖车间视频监控设备、水下鱼类行为监视设备、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系统和设备共计46台(套),实现了养殖监控智能化、生产管理精准化、养殖过程高效化,全面展示了工厂化精准养殖全过程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示范。
“改造后,水产养殖监控更敏锐、水产养殖成本更节约,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传统渔业加速转型。”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项目实施后,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耗能、耗水和污染,对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它还能推动水产养殖业在生产方式、经营手段、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变革,带动传统水产养殖业向优质渔业、效益渔业、现代化渔业转变,对渔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多年来,烟台市充分利用1.2万平方公里广袤海域,建立渔业数据服务平台、智能型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基地、渔船渔港智慧化管控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致力于打造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让大海变成“蓝色粮仓”。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6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处,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