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题材图像叙事研究|浅评《沂蒙四月》:劳动人民的力量与希望的火焰

沂蒙题材图像叙事研究|浅评《沂蒙四月》:劳动人民的力量与希望的火焰

编者按:

本栏目文章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批评方法与实践”课程的结课作业。该课程是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同时也是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讲人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沈颖、“美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创办于1992年,是山东省创办最早的美术学学科。近年来社会、大众和学界对美术学专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美术学专业教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社会意义日渐凸显。美术学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问题针对性使其形成了多元化、多向度的学术格局和求真务实的学术倾向,“项目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将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由“课堂”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在教育外延不断扩展的同时,紧抓专业基础教育,师生们在项目管理与实践中实现自我的学术设计,增强理论研究的社会责任感。该课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黄河题材美术创作研究”“沂蒙题材图像叙事研究”、“艺考之路”、“山东美术史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图像与历史研究”、“艺术家个案研究”等多个专题展开。

浅评《沂蒙四月》:劳动人民的力量与希望的火焰

作者:山东艺术学院22级本科生张陶

指导教师:沈颖

在无尽的艺术宇宙中,每一幅画作都是艺术家灵魂深处的独特印记,它们如同星辰般璀璨,讲述着各自的故事。而今,我们有幸遇见一幅作品——《沂蒙四月》。这幅布面油画,出自我国油画家姜宝星,出生于山东平度市七里河村,于1989年创立了国内首家油画院——青岛油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还积极推动山东油画壁画学会的发展,为该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幅作品是现实主义农民题材绘画的代表作品。《沂蒙四月》创作于1980年,它巧妙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的瞬间,定格了80年代初沂蒙山区的田间播种场景。四月份正值谷雨时节,谷雨,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代表着农耕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更蕴含着深厚的传统美德和劳动精神。在谷雨时节,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展现了勤劳、智慧、坚韧和合作的劳动美德。

姜宝星 《沂蒙四月》 1981年 油画

姜宝星 《沂蒙四月》 1981年 油画

画面中央,一位农妇的形象跃然纸上,她的动作娴熟而优雅,展现了劳动者的风采。她的周围,多个农民忙碌着,他们一起在红土地上辛勤劳作,为春天的播种付出着汗水和努力。这些农民的形象,生动而真实,仿佛能听见他们欢快的歌声和劳作的喘息声。这幅画不仅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朴素的美感,更展现了他们朴实、高尚的情操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沂蒙四月》中,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与希望。虽然画面简洁,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却让人深思。它让我们明白,正是这些平凡而勤劳的劳动者,构成了社会的基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希望。这幅画,不仅是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颂歌,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那些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从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多个农民忙碌的身影,他们戴着帽子,穿着朴实的衣服,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有的正在弯腰采摘,有的正在将收获的果实放入篮子,有的则正用铁锹翻动土地,展现出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画面的背景中,一头牛正在悠闲地吃草,这不仅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生动,也暗示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篮子、铁锹等工具散落在画面中,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让人仿佛能够闻到田野的清新气息,听到农民们的欢声笑语。

从色彩运用的角度来看,《沂蒙四月》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来展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深沉的情感世界。画面中的土地、人物、牛羊等细节都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色彩真实而细腻,赋予了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画面中,深褐色的土地,如同劳动者的皮肤一般,承载了无数辛勤的汗水与耕耘,象征着劳动人民的坚韧与毅力。暖色调的人物与牛羊,则以其生动的色彩,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热情与活力,他们仿佛是这片土地上跳动的音符,为生活奏响了美妙的旋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的红色背景与穿着黄色衣服的女人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既突显了女性的优雅与坚韧,又使画面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鲜艳的红色背景,宛如革命的火焰,燃烧着希望与激情,与整个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力,令人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坚韧与希望。《沂蒙四月》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成功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使得画面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力量。

在构图方面,画家展现了卓越的艺术造诣,将一个女人置于画面中间,抓住观众的视觉,将多个农民和牛只置于女人的周围位置,从而突出了主题。背景则相对简化,可能是一片田野或林地,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前景的人物和动物上。巧妙地运用了远近、高低、大小等多重对比手法,使得画面层次丰富,空间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位于视觉中心的农村女人形象,被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她的神情动态成为了画面的核心,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引导着他们深入思考女性的角色与地位。前景中的人物与牛羊,与背景中的山川、树木形成了鲜明的远近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还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真实与宁静。此外,画家还巧妙地运用了线条的疏密与变化,这些线条在画面中流动,既赋予了画面节奏感,又保持了整体的和谐与统一。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构图元素,画家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既富有艺术感染力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视觉盛宴,使得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农村女性的坚韧与力量。

从细节刻画与光线运用来看,农民的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的动作、姿势和表情各异,展示出了他们在播种植物时的忙碌。画家通过精细的笔触捕捉了每个人物的特征,使得画面充满生动感和真实感。画面上的牛只也被精心刻画,跟随农民前行,与人物形成了有趣的互动。牛只的描绘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增加了画面的乡村气息。画面中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农民的衣物纹理、牛只的皮毛质感以及农作物的枝叶等都被精心描绘,使得画面更加逼真和引人入胜。从画面来看,光源似乎来自画面的左侧或上方,这种光线布局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温暖而明亮的感觉。画家巧妙地利用了阴影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比如,在农民的衣物和牛只的身体上,可以看到明显的阴影效果,这种处理不仅使得物体更加立体,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画家还通过光线与色彩的融合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温暖的色调和柔和的光线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和和谐的氛围,与农民和牛只的忙碌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油画展现了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艺术造诣。通过对人物、动物和细节的精细描绘,以及对光线和色彩的巧妙运用,画家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生动、真实且充满乡村气息的画面。

在中国,农民一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因此,以农民为题材,无疑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中国政府对文化艺术事业一直给予大力支持,包括农村题材油画在内的艺术创作也受益于此。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为农村人物油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村题材油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种需求来自于人们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向往,以及对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需求。许多艺术家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他们通过创作农村人物油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创作热情为农村人物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用画笔去歌颂农民的勤劳朴实,让欣赏者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情怀,这些和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都是相契合的。该作品以真实的笔触展示了农村播种时,农妇们在地里捡插秧的情景。这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也展示了他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意。在《沂蒙四月》中,作者通过描绘农妇们播种的场景,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是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也是对所有劳动者的尊重和肯定。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调,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这体现了大家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引发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和对劳动价值的赞美,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该作品也引发了人们对劳动者和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特约编辑: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