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①探访烟台新质生产力之绿色赋能

城市观察|①探访烟台新质生产力之绿色赋能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创新起主导作用,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即绿色生产力。位于胶东半岛的烟台,近年来向海图强,向绿生长,绿色生产力呈现出蓬勃生机。

向上生长的绿色生产力

在黄渤海新区,从工厂到工地,到处一派繁忙景象。

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博森瓦尔德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博森精密数控机床辅机研发生产项目、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东德氢能核心装备产业园项目……一个个项目都有着“新”的基因。

黄渤海新区重点项目推进中心负责人告诉凤凰网记者截至3月中旬,该区18个产业项目实现新开工,75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绿色、低碳是这些项目的鲜明特征,并且普遍具备技术新、高端化、绿色化等特点,既有“份量”,更有“含金量”,2024年全区产业项目总投资将达1400亿元。

以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为例。该项目为2024年省重大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规划新上全自动储能电池生产线,专注生产“46直径”系列大圆柱电池,产品在低温性能、能量密度、热失控管理、循环寿命、电芯内阻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链接上游电池材料和下游电控系统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全区新型储能产业研发生产能力、“电池”产业配套体系、加快构建核心竞争力和上下游耦合协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具有高端属性的新项目在竣工投产之后,将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汇入新动能。我们将持续推动项目管理和服务能级跃升,优化服务提效率,保障项目尽早开工建设、投产运营。”黄渤海新区重点项目推进中心的负责人表示。

在通过新建项目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同时,黄渤海新区还以技改项目为抓手,不断拓展现有优势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向“新”、向“上”,通过着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举措。

位于八角湾科创区的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专注于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领域,以金属铺粉业务为切入点,致力打造增材制造全产业链服务能力,聚焦产业链上中下游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该公司已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牵头或参与制定的增材制造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重要标准累计已达20余项。

“立足已有产业基础,正计划打造激光增材及半导体装备零部件全工艺智能制造基地。日前这一项目也成功入选《2024年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公司董事长吕忠利介绍说企业将进一步提升在高端智能制造领域内的竞争力。

统计数据显示,包括激光增材及半导体装备零部件全工艺智能制造基地在内,黄渤海新区共有30个技改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总数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利用现代技术赋能制造业,加快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可以有效拓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强化项目台账管理,推动技改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力争早日形成新质生产力。”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黄渤海新区先后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户,其中9户得到工信部拟重点支持;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9户、省独角兽企业1户、省瞪羚企业68户、省“专精特新”企业242户、创新型中小企业244户,数量均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各类专精特新企业拥有知识产权8830项。

全面起势的蓝色经济

北纬37度的黄海南岸,海洋性季风持续时间较长,位于海阳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叶轮应风发电,源源不断的绿电从这里输送到配电中心。2021年,这里曾成功发出山东省第一度海上风电,标志着山东省实现海上风电“零”的突破。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场深远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实证项目在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南侧海域成功发出第一度电,成为全球首个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实证项目。

向海优势凸显,烟台人的创新不止于此。距此向北约200公里外的莱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海域,坐落着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该项目装机容量304兆瓦,于2023年3月全容量并网,当年发电量达7.2978亿千瓦时。按照项目每年上网电量10亿千瓦时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消耗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5700吨、氮氧化物排放8500吨。

数据显示,2024年前1-2月上网电量达1.8485亿千瓦时,全年上网电量将突破10亿千瓦时。莱州市濒临渤海,为山东省风速高值区,风能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总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完成投资860亿元,实现研发、装备制造和运营维护一体化协同发展,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0亿元。

近年来,海上风电是山东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山东创新突破大兆瓦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引领海上风电平价开发进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智慧高效新型能源体系。

按照规划,到2030年,山东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将达到3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100亿千瓦时,形成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海上风电基地。其中,渤中海上风电项目日发电量不断创下历史新高,最高达到1330万千瓦时,能够满足500多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单位发电成本与最初能够盈利的设计值相比,实现进一步下降。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仙境蓬莱,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产业园区内,大金海洋重工的工人们正在车间里忙着抢工来自欧洲的大型海上发电超大型单桩订单。

这里是我国风电行业内单体产能最大、资质最全的海上风电塔筒和桩基设备供应商,年产能达50万吨,是亚洲第一家出口欧洲超大型海塔及超大型单桩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稳居全球风电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第一梯队。

目前,产品已出口至30多个国家,预计到2026年,出口单桩量将达到350根。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在2022年总投资近5000万元,打造风电叶片测试技术研究及平台建设,实现企业创新发展。

就在春节前,由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承建的英国北海安格斯海岸1.1GW海上风力发电厂项目中,中欧合作优质建造海上风电导管架项目已交付使用。

去年以来,蓬莱区深入实施深远海、海外“两海战略”,蓬莱区委、区政府抢抓历史机遇,以生态破题、经济落脚,提出了“打造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的发展方针。蓬莱全力推动风电产业发展,打造百亿级风电母港。

活力无限的新质生产力

“坚持在绿色发展中催生新质生产力。抢抓国家碳达峰城市、低碳城市等试点机遇,着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总投资超7000亿元的核电、风电、海上光伏、LNG 四大千万级清洁能源基地,打造中国北方清洁能源中心”。烟台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认为绿色赋能是其重要一环。

为构建新质生产力生态,烟台市近年来着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高标准建设596平方公里的“丁字湾国际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区”,规划布局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应用,打造全国、全省绿色制造样板区;着力推动城市和生活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零碳岛屿、零碳园区、零碳校区、零碳港区、虚拟电厂等绿色示范,加快推广零碳供暖,力争3年内实现中心城区工业余热供暖全覆盖,5年内实现海阳、莱阳、招远等县域核能供暖全覆盖。

除了新建、技改拓展新质生产力,烟台还超前谋划在招引项目过程中积蓄新质生产力。黄渤海新区还专门研究“招什么?怎么招?”并做出明确安排。根据部署,全区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招,持续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链;要围绕重点企业招,集中攻坚头部企业、上市公司、“三类500强”;要围绕优质项目招,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招引的重点。换言之,就是要围绕“新质生产力”招商引资。

目前,黄渤海新区已构建形成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正在加快培育新型储能、特色半导体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5+2”现代化产业体系。

“此外,我们还将抢抓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现代海洋、空天海装备等前沿产业领域,力争引进优质项目,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新质生产力。”黄渤海新区招商局负责人表示。

“坚持在产业升级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绿色发展中催生新质生产力,在做优产业生态中孕育新质生产力,在区域协同中挖掘新质生产力。”烟台正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有利于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培育起更多新质生产力。

千舟竞发,奋楫者胜。作为我国北方首个迈入万亿的地级城市,跨越黄渤海的烟台,正发挥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重要港口城市优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主动作为,加强同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磅礴新势能,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塑造新优势。

(凤凰网山东 张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