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全林:诗味眉山

散文|张全林:诗味眉山

诗味眉山

张全林

春节前,央视陆续推出《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洵篇""苏轼苏辙篇",让人思接干载,回味悠长。

作品中很多场景,让我仿佛又回到不久前旅行过的眉山、拜谒过的三苏祠。如果心幕一个人,最好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真实感受那里的山水人情、烟火风物,那一抹蕴藉千年的诗味。

成都是让人念念不忘的城市,每个季节都浓得化不开。除了青城、峨眉、都江堰等山水古迹,人文风景更是丰厚,年轻人羡慕春熙路的繁华,流连宽窄巷子的市井,但作为人文学科毕业的游子,我更向往那些书籍里的古人,第一次到成都曾拜谒武侯祠、杜甫草堂,但心里总有个遗憾,那就是我们的东坡,总感觉武侯和诗圣背负的太重,不如东坡更洒脱、更真实、更人间。

携妻将子,在北国的冬日,一路向南。几经辗转,在宽窄巷子的民宿住下,筹谋着与东坡见面,与那个在诗词文章里,在大宋繁华中的东坡邂逅。

成都西南去70余公里,便是眉山,如果选择坐高铁半个多小时的样子。那天,济南正纷纷扬扬飘落一场大雪,南国却是一片春意。窗外的山丘连绵,草木青翠,偶然间一两株橘子树红黄似火,很是惹眼。高铁上三三两两的人群上上下下,有远来的游子,更有本土的乡人,偶然还会见到农人挑着担子,担子里码着整齐的青菜,在过道歇下,与同行者聊天……这车上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为这趟眉山之行标下了亲切注脚。

出了高铁站,一座小城尽收眼底。很安稳很温馨,比起东坡的文章来,甚至很朴素,但朴素中透着一丝秀美。打了车,穿过几条被榕树覆盖的街道,便见一座高大的红漆牌坊一一三苏故里,右书"孕奇",左题"蓄秀",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城南纱毅行。当年,苏洵外出求官,便从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分家出来单过,便有了现在的三苏祠旧址。苏轼一家曾在这街上经营布帛生意。而今,这街虽然还是商业街,但已经从经营布帛转而"经营"东坡了。千年以来,眉山人受东坡之惠甚厚。

从五亩故园,到百亩园林,三苏祠累经战火眉山人的呵护下浴火重生。

那日,天气晴朗,好在游人不多,在清幽处觅东坡,深得我心。自西门而入,仿佛一头扎进秘境,悠长的竹林小径,清雅的枯荷池水,偶或一间小亭、道回廊,凡有楹柱便撰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干古文章四大家",言其文坛地位:"襟怀可纳沧海月,志趣能融九江秋",言其志趣情怀;"山高月小半江云,鹤影笛声一帆风",言其淡泊静雅,每一联都是后人对心中偶像的追慕。

追慕东坡,除了他的诗文、传说和千古风流,还有这故园的山水草木。草木如人,汲取这片土地的营养,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也会有三苏的精灵附着其上。南大门内,两株高大的银杏树,躯干高耸入云,枝叶婆娑峥嵘。南国之冬亦如秋,金黄的银杏叶落地如画,穿了古装的女子用手捧起,在直播镜头前洒落。银杏树一般雌雄共生,但这两棵皆为雄树,眉山人将这两株银杏喻为苏轼苏辙两兄弟,想象着子瞻子由同归故里,实现"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千古一诺。父子情、兄弟义,多少年来仍叫人温暖,正应了一副对联的下联: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这个季节,他喜爱的海棠还在沉寂,他的似水的柔情都寄托在海棠之上,"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是东坡在思人;他手植过的竹子已茂密成林,后来他回忆说"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乌数千",是东坡在怀乡;他歌赋的梅花静待花开,"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是东坡在思友;他兄弟二人涤笔的"洗砚池"依旧,"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是东坡在思念童年,前几年,三苏祠修缮,发现了900多岁的荔枝树,疑是东坡诗里的原型。东坡在杭州时曾写道:"故人送我乐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禾归客。"而今,细算起来东坡已经987岁,这株荔枝因诗成名,是东坡的延续,而或是直接活成了诗?

那天,穿戴着东坡巾的男子在水榭边,着玄色的衣衫,远远地手持书卷,仿佛在凝思。耳边,是孩子们排演的话剧,讲述着这一家人的故事,那天,从没有与东坡如此切近,仿佛景佑三年、庆历八年、嘉佑元年,这些岁月就在眼前。

临别前,怀着留恋,捡拾了落地的一枝鸡爪夹入新买的两卷宣纸竖排的《东坡词》中。那日,中的几株鸡爪械叶色正红,在翠竹掩映下如火似霞,像林黛玉窗子上的软烟罗。在我看来,那片叶火红如丹,有枫叶的样子,像极了东坡的诗心。

出三苏祠,在牌坊下,左近有一爿小店,很是喧闹。东坡出川时,东坡肉、东坡肘子尚未发明,但这条街上肯定蕴藏着苏家的美食密码。于是,我们在逼仄的小桌前坐定,随便点了一碗豆花、一盘回锅肉、一份猪血旺、一份炒鸡杂,一杯土白酒,合计67元。原始食材、平民化、烟火气,"雪沫乳花浮午盏,装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与东坡为邻,回味着同一条街上的舌尖上的诗词,这就是眉山味道吧!

深处这座宁静的小城,坐在纱縠行小巷,品着千年的风雨人生,想起了东坡的一句话,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是东坡的豪放与率真。他又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是说写文章,但又何尝不是说人生。

东坡,你好!眉山,你好!

稿件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