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韩英民:赶大集

散文|韩英民:赶大集

(作者提供图片)

(作者提供图片)

周末,一缕缕阳光普照着大地,尽管已进入了冬季,但晴朗的天空依然风和日丽。几位朋友约定到潍坊的临朐玩一天,一是奔着五井镇的羊肉而去,二是看看当地的民俗风情。

一早匆忙地吃了点早餐,一行五人直奔五井镇,十点半左右到达,离午餐尚有一段时间,巧的是正好遇上五井大集,我们决定转一转。很兴奋,在这里重新感受到了人间的喧嚣和生活的节奏,有着浓厚的、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走在集市上,我想起了小时候。最初的印象是母亲领着我去赶梁村集,买点生活必需品。偶尔花几分钱买几个苹果或其它水果。到家后切开,姥姥和哥哥姐姐每人一小块,我拿在手上啥不得吃,一小块苹果要吃好长时间。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有时母亲还买几根油炸“果子”,实际上就是油条,只不过形状是圆圈的。那时候生活条件差,走亲访友时也会用。路上我偷偷地扭了一块吃了,外酥里嫩,那种奇香无比的感觉好奇妙,好像是世上最好吃的食品。

长大后对赶集的印象就是“赶会了”。每年的秋冬两季,县城和公社都要精心组织两次物资交流会。那时,几乎还没有汽车,交流会就在县城或公社驻地的主要街道上进行。熙熙攘攘,人山人海。花几毛钱买几个韭菜猪肉大包子,咬一口嘴里直冒油,那个香啊,至今难忘。临近年关的大集更是热闹非凡。尤其是鞭市,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为了把鞭卖出去,摊主竞相燃放。炮仗、雷子、摔炮、烟花、窜天猴等应有尽有。

再后来就有了“大棚车”剧团了。吴桥杂技、摇滚演唱、动物表演等等,很受百姓欢迎。这种形式,九十年代,我到乡镇工作以后还在延续。现在已不复存在了。集市各乡镇还有,就本地而言,“清平集”算是比较大的了,但与我们转的五井大集相比还相差甚远。

五井镇隶属潍坊市临朐县。户籍人口达到了七万多人,仅镇驻地就达三万多人。从十点半到十一点半多,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只是转了一个“丁”字型的两条街道。

突出感觉就是集市太大了且自由和谐。满街的货物摊,从街头摆到街尾,五颜六色的的商品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有卖服装的、食品的、蔬菜的,还有卖花鸟的,各种农用物资应有尽有。有一位老者还在用最原始方法崩爆米花,一声巨响,总会烹出新鲜出炉的爆米花,那份香甜不知温暖了多少人,很亲切。赶集的人太多了,几乎是人挨着人。但卫生极干净,大家非常自觉,没有乱扔垃圾的。我走到一个卖西红柿的摊位前,西红柿大小不均匀,一看就是农民自种自吃,多余的卖点钱的那种自然生长的品种。我选了五个,朋友抢先付了款,还有一位朋友买了点当地产的冬枣。这时,一位卖糖葫芦的小商贩转了过来,一看是当地产的小山楂,非常诱人。五个人有四位是糖尿病患者,但还是忍不住每人吃了一串,口感挺好,很原始也没有去核。我们边走边吃,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赶大集,对农村长大的我而言,是一抹永不褪色的记忆,是一份乡愁,是一种最具人间烟火气息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冰冷的冬天,赶大集既是老百姓的一种消遣方式,又为来年准备一些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我相信大集会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到达饭店已经十二点多了,我们吃着有名的小黑山羊肉,喝着味道鲜美的羊肉汤,小酌了几杯美酒,心情十分的愉悦。不长时间,肚儿饱了、心儿也醉了。

【作者简介】

韩英民,山东高唐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喜欢收藏壶和文学,在文字里“壶言壶语”。

(稿件来源: 山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