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喜:令人敬佩的“公益支书”

张延喜:令人敬佩的“公益支书”

今年55岁的张兆光家住东昌府区沙镇镇张八村,近几天一直在贾楼村育苗大棚里忙碌,养苗、浇水、打药……“大棚里可以培育西瓜苗、西红柿苗等,你看,这些正在嫁接的是西红柿苗。我长期在这里工作,每个月有5000块钱的收入。跟城里上班一样,生活没有任何压力。”

像张兆光这样的“职业农民”,在由沙镇镇贾楼村、苇园村和召堂村组成的和谐新村也有很多,他们有的种植,有的育苗,有的嫁接,每个人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安稳的就业。用和谐新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贾楼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喜的话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因此,新村围绕提升农业品质、以产业振兴拉动乡村全面振兴,在全村大面积推广西葫、茄子等蔬菜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为沙镇种菜中心的贾楼村,争取聊城市乡村振兴服务队项目,获得帮扶资金200多万元,于2020年开建育苗大棚4个,占地20亩,2021年投入使用,目前该基地可以培育西瓜苗、西葫苗、西红柿苗、茄子苗等,这些产品除了本地使用外,还销往河北、湖北及山东等地,并吸引80多人长期从事嫁接工作。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提升蔬菜档次和品质,大棚还开展了试种业务,新品种不断出现,产品结构日趋稳定、合理。“育苗实现订单式销售,市场比较稳定。种子比黄金还贵,有的来自日本、以色列等,通过试种改良,提高了蔬菜的附加值。”张延喜说,这个项目既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又带动了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2023年2月份,苇园村通过党支部引领,投资100多万元租用村民房顶建设光伏项目,共5000平方米左右,3月份完成并网,可为20多户村民每户每月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这个村之前以大棚种葡萄、西葫为主,收入相对单一,光伏项目是根据先期规划和现实条件建设的,能使村集体收入全年增加七八万元。”张延喜介绍,有了这一成功经验,贾楼村安置区两栋住宅楼和办公楼楼顶也准备上马该项目,共有4000多平方米,今年年底完成建设。

“该育苗基地使贾楼村集体收入从零增至10多万元,现在已达20万元,村民们的水费和卫生费由此支出,减轻了不少负担。”张延喜说,新村的集体收入在30万元左右,今年计划将前街和中心街两侧铺上地砖,方便村民出行。村里还争取项目资金300万元,在住宅区新修了10米宽、300多米长的道路。张延喜经营着几家加油站,为方便菜农运输,他自掏腰包7万多元将生产路全部硬化。村民贾兴峰说,他种着3个大棚,之前是泥路,一下雨菜就运不出去,如今这个问题解决了。

记者在贾楼村看到,这里新建了560米长的下水道,自来水管道更换一新,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还有一处阳光追肥房,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及污染问题,村民的居住环境就跟城里一样,成为“市级文明村”。“2019年时,村集体收入还很少,我自费28万元把村里的胡同全部硬化。后来,我又出资金30万元,把闲置多年的小学改建为村集体办公室和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篮球场、文化长廊、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我做这些不图啥,主要为了乡亲们日子过得更好,因为我是中共党员,是人大代表。”张延喜话不多,很实在。

“张八村张景春得了脑瘤,延喜捐了6000元,朱堂村朱振国患上尿毒症,他捐了8000元,低保户张女士丈夫早亡,他送去3000元帮孩子上学。他还经常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这些事我们都知道。”看到记者采访,在树下乘凉的几位老人你一言我一句说起书记的好。据了解,自2017年担任贾楼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张延喜个人出资3万多元为苇元管区九个村60岁以上的老人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每年年底自费约4万元为两个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年货,并主动申请帮包5户贫困户,为当地脱贫工作共计捐款8万多元。

如今,在山东省美丽宜居项目大外环拆迁安置区建设上,张延喜再次大手笔支持乡村建设,他和环宇建筑公司共同承担借款近2000万元,使该项目顺利交工,村民得到平稳安置,得到政府高度评价和群众大力支持。

(张目伦)

稿件来源:聊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