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展现对年轻人吸引力

中国传统戏曲展现对年轻人吸引力

原标题:中国传统戏曲展现对年轻人吸引力

一个多月以来,在“戏曲大码头”武汉的各大戏院里,涌入了更多年轻面孔。

长达40余天的第十一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于5月10日晚闭幕。其间,走进剧院观看戏曲表演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新潮流。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京剧《红鬃烈马》、越剧《五女拜寿》、婺剧《穆桂英》等8个剧种20余场演出,吸引不少年轻观众慕名“追戏”。

5月8日晚,汉剧《贵妃醉酒》在武汉博物馆上演。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头戴发簪、身着东方元素服饰,来自美国纽约的女孩佳琳观看了汉剧《贵妃醉酒》。

“观看戏曲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方式。”佳琳说,哪怕听不懂台词,也能从演员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中,感受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与悲。来华求学7年,佳琳目前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中国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戏曲。

《贵妃醉酒》编剧李卓雨表示,“绿叶繁花满庭园”的布景,对传统戏曲演绎方法、唱词念白、声光电方面进行创新升级,都是对小剧场戏曲的新颖探索,希望年轻人看得懂、喜欢看。

据武汉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统计,该剧90%的观众属青年群体(18-44周岁)。

戏迷仇紫薇年仅22岁,却已热爱戏曲10余年,她说:“很多同龄人和我一样喜欢看戏,抢戏曲门票和抢音乐节票一样,都要定闹钟、拼手速。”

在“00后”女孩张京哲带动下,她身边的朋友也爱上了戏曲,大家常常相约在剧院里看戏。张京哲逐渐读懂戏曲中的韵味,不再觉得乏味晦涩,还会模仿戏腔哼几首小曲儿。

本届戏曲艺术节期间,经典之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连演三天,几乎场场座无虚席,首场演出上座率100%,超七成是年轻观众。

3月29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剧院演出。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2004年,由作家白先勇参与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甫一亮相便引起轰动,至今已在全球演出超400场,年轻观众约占七成。

为什么该剧近20年来依然魅力不减?对此,扮演男主人公柳梦梅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俞玖林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一是基于这部经典剧目和昆曲艺术本身的吸引力;二是青春版《牡丹亭》在继承原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由年轻演员主演,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戏迷。

上述《贵妃醉酒》编剧李卓雨、青春版《牡丹亭》杜丽娘扮演者刘煜都是“90后”。

刘煜16岁拜入中国“昆曲皇后”张继青门下,一出《牡丹亭》一学就是9年。近年来,刘煜多次担当大梁,主演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等剧目,赴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她认为,传承传统戏曲要“学古不泥古”。青春版《牡丹亭》将现代音乐审美融入传统唱腔,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演员服饰采用苏绣工艺,呈现中国山水画风格,融合了昆曲古典美与现代美。

在短视频平台上,传统戏曲也展现出更多活力。据《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90后”“00后”已成为抖音听非遗戏剧的主力。

河南宛梆演员武新建将宛梆戏曲博物馆的展厅改造成直播间,数万网友“在线追更”。来自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90后”“00后”演员也把舞台“搬”到短视频平台,每晚在直播间表演经典唱段,收获超百万粉丝。据抖音统计,“90后”等对粤剧、豫剧、黄梅戏等非遗直播情有独钟。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兴盛的水运让东南西北剧种在此地落脚、生根,使武汉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戏曲大码头”。从2016年起,湖北省面向全省应届小学毕业生招收学员,进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汉剧、楚剧、黄梅戏班,实行7年制定向培养,让中国戏曲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古老的中国传统戏曲,依然展现着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