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观齐鲁2021·强省新局丨东营:黄河入海口高质量发展加速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凤观齐鲁2021·强省新局丨东营:黄河入海口高质量发展加速

凤观齐鲁2021·强省新局 |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破题

东营,因河而生,因油而兴,因海而强。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题,东营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扑下身子夯实优势产业,厚积薄发实施国家战略,实现了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的嬗变。

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东营,这座富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杨斌 摄

杨斌 摄

绿色为底,生态发展

“婀娜片片霞,随风飞舞到天涯,何处是君家?”

冬日的黄河入海口,宁静淡美。苇絮随风悠悠飘飞,弥天盖地,形成一幅“芦花飞雪”图,蔚为壮观。

东营,一座建在湿地上的城市,湿地总面积687.23万亩,约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

早在2018年,东营便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数百万只鸟儿在这里栖息、补食、越冬,漫天遍野如雪的芦花随风摆动,东方白鹳在城区“安家生子”……如今的东营,已经成了鸟类的国际机场。

这些深刻变化,都是“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这三大目标定位成效的缩影。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担负着特殊使命。

过去几年,东营市深入开展“湿地城市建设”3年行动计划,实施湿地修复保护和水系连通工程成效显著。城市内湿地星罗棋布,休闲绿道串联生态公园、街头游园连接居住小区,形成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

得益于政府的有力举措,近年来,东营在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生态建设为特色发展的路子上步履不停。

高标准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补水等9个专项规划,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修复湿地2万亩;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沿黄生态长廊,全面推行林长制;

坚持系统化治水,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针对8条国控河流实行流域系统治理,全面整治入河排污口,推进18处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升级,建设4处净水功能湿地……

城在湿地中,湿地在城中,蓝天白云下的东营显得意境十足。

我们常说好的环境必须要有“鸟语花香”,“花香”好实现,但要想听得见“鸟语”,生态环境必须过硬。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在保护区筑巢繁殖累计近2000只。环境的改变带给东营的不仅仅是东方白鹳,还有大天鹅、疣鼻天鹅、白鹭等各类鹭鸟、野鸭、骨顶鸡等水禽、还有成群结队的海鸥等,它们挥动双翅,翱翔在东营城市里和城区旁,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不少生气。

刘月良 摄

刘月良 摄

扎实的工作换来的是东营的天更蓝、水更净。2021年前三季度,东营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9,列全省第5位,同比改善11.1%;水环境质量指数达到5.69,同比改善率24.9%,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1位,全市河流水总体优良率为33.3%,9个国控河流断面全部实现提标,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五。

找准定位,集群发展

自2018年起,山东省连续四年的开春大会,给外界带来了强烈的信号——实干为先。

为更好地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总体部署,东营市立足资源禀赋,全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5+2+2”优势产业集群,并以加快培育“雁阵形”集群和集群领军企业为抓手,着力优化提升石化、有色金属、橡胶、石油装备、新材料5大特色产业品质,巩固强化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2大优势产业能力,聚力打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2大未来产业高地。

东营市鲜明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全省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找准定位、提升标杆。

近两年,“5+2+2”产业体系被频繁提及,也折射出东营产业路径的进一步明晰。但总的看,以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层次不够高,链条比较短。

调研石油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时,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必昌指出,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重要的特色产业,整体实力雄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深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支撑,在石化产业,东营聚焦芳烃、烯烃两大产业链中的乙烯、丙烯、丁烯、PX、纯苯5条细分产业链,实施了PX上下游配套、利华益有机化工新材料基地等一批高端项目。

2021年1月—8月,化工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6%,超过炼油行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

此外,东营还梳理了产业链条完善、发展潜力较大的六大产业15条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逐个产业调研会诊,研究发展路径、支持政策,分产业建立“七个一”工作体系,以“链长”协调服务和“链主”企业主导,统筹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东营市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积极推进数字赋能、绿色改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

杨斌 摄

杨斌 摄

依托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山东国瓷功能材料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东营推进稀土功能材料、功能陶瓷新材料、氧化铝纤维、高铁装备等产业园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端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和碳纤维材料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1年以来,全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9%、居全省第7位。1-8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居全省第3位。

面对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羽翼日益丰满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为东营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擦亮标识,推动乡村振兴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通报,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高区探索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生物农业模式”做法名列其中。

自2019年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东营以来,东营以科技创新在源头上为农业发展注入活水,让农业走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东营以科技促生产,充分发挥沿黄、沿海、盐碱地的显著特色,在新发展格局中觅良机、占先机。

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搭建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平台,东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农业产业集聚区。

短短10年,东营双福花卉有限公司从租赁温室种植单一品种、年产盆栽花卉只有20万盆、年营业额只有300万元的小型养植基地,发展成拥有现代化智能温室16万平米、高档花卉品种近百余种、年产盆栽花卉800余万盆、年营业额达4500万元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企业。

这只是东营以高效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省黄三角农高区,无人操控拖拉机、良种繁育、高端农作物等新兴技术让人眼前一亮;在中科院盐碱地农业示范园,盐碱地生态种养循环的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引人注目;利津县大力开展机采棉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春喜农机专业合作社率先展开机采棉种植,建起了全省和黄河下游地区规模最大的机采棉试验示范基地;在蓝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温室大棚摇身一变成“智能工厂”……

如今的东营,现代农业园区遍地开花、工厂化农业勇立潮头、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农业方面,东营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

作为唯一既沿黄又沿海的城市,东营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条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再次赋予了东营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

高建军 摄

高建军 摄

近年来,东营市紧扣“黄河入海”地域标识特色,擦亮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生态景观,“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正越叫越响。

2021年,东营实施重点项目40个,年度计划投资47.1亿元,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旅游水平提升工程、龙居湾生态旅游度假区等30个项目已完成年度任务,累计完成投资48.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86%;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完成舟游白鹳湖、生态研学基地等工程,实施远望楼游客中心改造提升、主要景点木栈道维修改造、景区标识及监控广播系统完善提升等项目,提升了景区内旅游服务环境。

2021年12月,东营区被认定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游客流连忘返、纷纷点赞,是东营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加快发展文旅产业最直接的成果体现。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展望未来,东营步履铿锵,在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道路上,正全面加速前行。

(凤凰网山东 宋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