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观齐鲁2021丨“链长制”推动产业提质的山东尝试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凤观齐鲁2021丨“链长制”推动产业提质的山东尝试

凤观齐鲁2021丨“链长制”推动产业提质的山东尝试

处在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迈向“五年取得突破”的关键期,山东在全省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

有别于以往针对产业链发展的制度、措施,“链长制”是强化产业链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着眼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介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以“链长制”方式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

从2020年开始,推行“链长制”已成为山东发展新思路,这种尝试对山东意味着什么?山东有何优势,已实施的探索中得出怎样的经验?眼下的一些生动案例能给出参考,但更多的努力在后头……

“链长制”背后的“齐心鲁力”

实际上,“链长制”在其他省份早有试点。

早在2018年初期,为了培育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扩大产业集群效应,湘潭市在湖南省首推“链长制”,由市领导担任产业链的“链长”,并联系产业联盟和9个园区(示范区)的工作,帮助企业攻坚克难,夯实产业项目基础。

同样是在2018年,盘锦市在辽宁省率先启动实施“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建设战略部署,以产业链为基础布局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打造人才链、优化服务链、提升价值链,以产业链延伸为导向聚焦精准研究、精准招商、精准培育、精准引才、精准服务。

近年来一直作为山东学习对象之一的浙江省,2019年8月,为推动区域块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并考虑到复杂国际经贸形势对国内产业链的冲击,“链长制”应运而生。并在同年由其商务厅发布《浙江省商务厅关于开展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试点进一步推进开发区创新提升工作的意见》,浙江省也由此成为国内最早在全省范围内普遍推行“链长制”的省份。

山东推行“链长制”的目的和这些省份、城市相似,不过类似山东全省全面推行的省份是少数,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山东的一种魄力。

与魄力相对应的是山东在推行“链长制”之前的努力。

山东构建了独特的产业体系——是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207个中类中,山东拥有197个,其中制造业占179个。工信部已遴选出的五批596家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中,山东以107家排名全国第二。在工信部公示的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山东又有39家企业和产品入选。

有此基础,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作为期,针对“链长制”,山东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要求一个链条一个链条地找短板、定措施。潍坊、淄博、济宁等多地都已针对当地重点产业链条展开全力摸排,一些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加速暴露。针对这些问题,山东聚焦关系产业安全的重点领域、关键节点着重补齐补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产供应体系,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做完这些前期准备,这才有后来中共山东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推行“链长制”,培育开放型产业链。

并且自去年以来,山东按照“紧盯前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壮大,打造生态、集群发展”的思路,聚焦9大产业领域,筛选42条重点产业链,探索推进“链长制”工作机制,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为每条产业链绘制了覆盖上下游关键环节的“1张图谱”,梳理了领航龙头企业、重点配套企业、主要特色优势、急需突破短板、协同攻关技术、区域布局优化、重点建设项目、双招双引对象、可对接外部资源等“N张清单”,明确了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主攻方向。

同时,山东组织工信、教育、科技等部门,建立“链主”企业牵头主导、产业链联盟合作、产学研协同推进、要素保障服务4项推进机制,细化制定了产业链优化提升的实施方案。

经验和实践加速“链长制”

对山东而言,已推行的“链长制”真正起到了什么样作用?我们既可以在先实施的省份找到参考,也能在山东各地的实践中理解这种强化产业链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作用。

当前,浙江各开发区正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产业,招引相关配套企业,开展“建链”工作;针对浙江在新兴产业的薄弱环节积极“补链”,从纵向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引,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深耕细作,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师荣耀认为,浙江“链长制”的实践证明,该制度设计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作用,防止产业链、供应链断裂,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省内各地的“行动”成效也是如此,并且在补链等方面取得明显实绩。

2020年8月13日,济南市召开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专题会议,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打造一批具有济南特色、附加值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链,促进全市高质量发展。

会后,结合本地经济实际,济南筛选了包括生物医药等十个重点产业,并针对不同产业召开专题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实行“链长制”,推行产业链“六个一”推进模式。

具体到生物医药产业,济南通过建立健全“链长制”工作制度,完善工作专班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济南全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力争达到3000亿级规模。

除了生物医药等领域外,济南还提出将集中攻坚“中国氢谷”,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就地配套全产业链,形成以节能汽车为主体、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先导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在高端装备领域,近期将重点培育打造激光装备、电力装备、机器人产业链,将政策和资源集中投向能够尽快提升产业水平的领域。

“链长制”的推行对于济南打通产业链堵点和痛点、弥补行业短板具有积极意义。

无论是浙江省的两年多实践,还是济南一年多来的努力,推行“链长制”对当下的山东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更是一种发展思路延续——实现高质量发展,透过“链长制”能够全面掌握本区域产业链现状,保障重点企业和配套产业链企业的持续稳定生产,“链长制”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守护者”,也是产业创新的“加速器”。

“链主”是企业,“链长”是政府,“链长”与“链主”的关系也是政府和市场关系。在推行“链长制”过程中,需要明确责任介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以“链长制”方式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这对近年来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流程再造的山东而言,已不是难事。

目前,山东针对42条产业链,共确定“链主”企业112家、核心配套企业709家,指导成立产业链联盟35个,省市一体化谋划实施产业链项目166项,组织推动产业链技术攻关69项,举办产业链对接活动57场。

得益于产业突破,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的山东,2021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护航”山东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种长效机制,“链长制”的推行可能在短期内效果并未有太过强势的表现,但是更多的努力会让这种制度创新“护航”山东长期发展。

推行“链长制”,结合省内、省外的经验,未来山东仍需在做好政策引导、强化精准招商、建立考核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有所作为。

尤其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本质上,“链长制”就是二者之间协同。一方面,凡属市场能解决的,需要简政放权、松绑支持。另一方面,凡属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链长”要主动作为,加强宏观调控,把该承担的职责落实到位。

纺织服装产业是济宁市汶上县的传统产业,也是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汶上纺织服装企业现有400余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产各类服装4亿余件,占全国纺织服装总产量的1.3%。

“随着消费需求变化,市场变了,你必须要跟着变,所以我们几万件、十几万件的大单要接,几千件甚至几百件的小单也要接,这对我们整个产业链条的快速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汶上县服装商会会长杨峰表示。

为完善产业链条,汶上县建立了产业集群链长体系,由县委书记担任产业链链长,迅速落实产业链发展规划制定、图谱绘制、政策落实、招商引资、企业合作配套等各项工作;设立汶上县兴汶科技发展基金,基金规模5000万元,重点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和前沿技术研究;聘请专家团队编制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实行“链长制+产业集群推进专班机制”,做好“强链、补链、延链”三篇文章。

得益于“链长制”的推行,如今汶上县形成了“原料—纺纱—织布—布料整理—设计研发一辅料一加工水洗—检整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这样生动的案例让山东全面推行“链长制”有了信心和底气。

与此同时,山东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用新的手段和方式更好地管理、赋能产业发展配套“链长制”制度创新,这不仅让山东产业发展有了技术、制度的“双向互动”,也为山东“三个走在前”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三五”期间,山东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全国排名第二。

“十四五”开局之年,山东发布《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以基础设施先行,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政府、构建数字社会。目前山东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累计认定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带动上云用云企业26.9万家,各类智慧农业应用基地达232个,网络零售店铺增至171.2万家……

作为全国GDP第三的省份,山东不遗余力推动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战略转变。

如今以“链长制”为依托,山东将牵引上下游企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链固基强基,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这为山东传统产业换档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再获提升奠定了基础。

各层面的共同努力,让山东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并擘画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美好未来。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