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东营区力量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东营区力量

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东营区力量


编者按

黄河滚滚奔向东南,由东明县入鲁,在垦利区入海,惊涛澎湃着,掀起万丈狂澜,一幅宏伟的蓝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缓缓铺展开来。为讲好山东黄河流域的发展故事,凝聚保护黄河的山东力量,凤凰网山东将挑选山东9市沿黄区县,集中报道沿黄区县在“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的探索,为山东走在前凝聚智慧,也为沿黄区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本期推出东营市东营区篇。作为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份底蕴在黄河时代迎来新突破——东营区因地制宜,用好沿黄自然条件、滩区资源,在生态保护、在农业现代化、在高端装备、在黄河滩区“造血”等领域相继发起攻坚,为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出东营区贡献,东营区的黄河故事从其独特的产业发展说起……

万里黄河裹挟亿吨泥沙东入海,逶迤前行,改造着东营,在这里形成了黄河三角洲。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区,东营区是东营市的一个发展“缩影”——独特的黄蓝战略交汇和深厚的历史、产业底蕴,让东营区在黄河时代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生活在这里的人延续着勤恳的生活态度——早在战国时期,先民就“伐薪煮海水为盐”,如今东营区正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出黄河滩,发起农业、能源等领域的现代化攻坚,努力让黄河成为幸福河……

三角洲上的“丰收味道”

黄河在东营流入渤海,古老的黄河文明和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息,孕育了一代代黄河三角洲人,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的吕剧就和东营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殿元等人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妆演出,形成吕剧雏形。

滔滔大河滋养了东营区,不仅仅让东营区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有优渥的自然资源——最主要的客水水源,石油、天然气、生物资源富集,加上黄蓝交汇,囟水、土地资源丰富,勤恳的东营区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还未深入,便已被花香吸引——走进双福福盛高档花卉蔬菜智能温室,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仅就民众认知度较高的玫瑰就有“丘比特”“荧光粉”等品类,更不用提丹麦木槿、梦香兰、宝莲灯和姜荷花等品种,从这里,“娇艳欲滴”的花卉打包装箱,运往北京、上海等城市。

该智能温室项目位于东营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占地260亩,建设面积10.6万平,主要建设8万平的花卉蔬菜智能温室、1万平的城市花园中心、1.5万平的特色苗木种植区和1000平的组培中心。

可能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为何身为中心城区的东营区要把农业项目当作重点项目设立产业园,实际上,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东营区乃至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

况且,东营区也有自己的现实所需——地广人稀,需要用足用好沿黄自然资源。

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东营区力量

牛庄镇域内的东营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自2019年12月开工建设,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发展工业园区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分三期进行建设,着力构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体系,推动产业、生态、村庄、农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

目前园区招引农业产业、研发、供应链项目15个,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60万平方米,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4个,流转土地5600亩,带动100余户农民进入产业链经营,安置新型职业农民1200余人,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营业收入7亿元、利润1.1亿元。

东营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聚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着力把产业链主体留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其中,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建设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促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农业现代化、增收等关键字眼描述了东营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落脚点。

仅就前文提及的双福福盛高档花卉蔬菜智能温室项目项目而言,“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的温室气候控制系统,基地可实现计算机精准控制全部温室,有效解决传统温室只能依赖人工经验的问题,大大缩短了生长周期”,双福花卉公司总经理纪海滨表示,“每年可培育花卉约500万盆、蔬菜2000万株,实现年生产总值6000万元,目前公司已带动周边就业120余人,每人增收30000元。”

自动播放

不仅仅是花卉,传统的种植业也迎来新发展,东营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园区种植基地围绕粮食、果蔬两大主导产业,东部片区着力发展设施果蔬产业,西部片区着力发展绿色粮食和循环农业,中部片区重点打造高标准设施农业核心引领区。

以产业园为代表,东营区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少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多了一些各式仪器的运转,省了人工却多了收入,这让母亲河边上响起了幸福声。

出黄河滩望“幸福滩”

如何让母亲河变成幸福河一直困扰着沿黄诸区县。沿线居民既依赖黄河优渥的水土条件,又对黄河“无能为力”——曾经的黄河是多灾之河,尤其是黄河山东段是“地上悬河”。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黄河滩区迁建是一个突破口,这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实现治河与惠民目标的重要举措。

无论是省委、省政府对黄河滩区迁建的态度,“砸锅卖铁”也要让黄河滩区百姓挪穷窝,还是山东沿黄各区县,出黄河滩的决心、行动均齐备。

在东营区龙居镇黄河南展区幸福家园项目的施工地上,不少即将入住的“新居民”三五成群来看即将完工的住房,入住的心比施工地还“火热”。

自动播放

这些“新居民”是黄河南展区房台村改造建设所涉及的原住居民。

自2013年开始,综合考虑当地小城镇建设和南展区地理现状、社会发展等因素,东营区新建龙居社区作为群众集中安置社区,组织群众向镇政府驻地集中,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安置社区。

前文描述的项目是龙居社区的三期工程建设,前两期已建设安置房234套,安置村15个,三期工程建设安置房35栋、890套,同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幼儿园,拟安置村庄4个,预计今年底达到入住条件。

迁建只是第一步,安居乐业才是目的。

龙居镇除了加快建设龙居镇中心学校、卫生院病房楼、相关市政道路等配套外,探索建立社区化服务管理新模式——依托龙居社区三期服务中心,打造社区党建阵地,以党建引领,逐步打破原有以村为单位的组织管理格局,探索建立“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社区化组织管理架构,打造南展区搬迁村居党建联合会;同时,依托“常青藤”网格服务管理品牌,结合“三下沉”工作,整合劳保、医疗、金融、教育等服务资源,推动社区居民服务软环境的持续提升。

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东营区力量

在助力迁建居民安居的同时,龙居镇加快推进相关产业建设,既用好原迁建区域的各项资源,也让新居民能够有稳定收入。

“自从实施黄河南展区迁建以来,村民由原来居住不足6个平方的房屋,搬到了配套齐全的楼房,我们利用闲置的民居结合当地的‘植桑养蚕’历史,开展了旅游产业”,东营区龙居镇党委书记周玲举了一个例子,林家村原本是黄河南展区一个偏僻贫穷的村子。迁建后,龙居镇林家村利用闲置的40套民居发展旅游事业,改造民宿为当地中心小学生、企业团建提供了阵地,如今林家村年接待游客达到2.5万余人,实现收入16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达到20余万元,国家森林乡村、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黄河口作家村、东营市美丽村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落户。

自动播放

林家村不是个例。龙居镇黄河南展区总面积约43000亩,区内农、林、文、旅、康养资源丰富,依托优质特色农文旅资源,南展区打造沿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沿黄流域经济带,规划实施龙居湾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龙居古镇、“大河丝语”蚕桑文化主题乐园、龙栖湖林湖乐园,打造沿黄精品旅游“打卡地”。

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东营区力量

同时,南展区依托现有的生态和产业资源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农产品和文化品牌创建,打响南展大米、麻湾刀具、黄河文化、桑蚕文化等名片,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以文促旅、以旅兴农、文旅互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滩区居民迁建与增强滩区“造血”,“一迁一增”把过去贫穷落后的黄河滩逐渐打造成美丽富裕的幸福滩,这是东营区的努力,也是沿黄区县破解如何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的一个案例参考。

黄河入海的“东营区贡献

背依黄河,面朝大海,位于黄河文明与齐鲁文明衔接点的东营区,与黄河、海洋有着不解之缘。

服务和融入黄河新发展格局,发挥自身在产业领域的优势,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交汇核心区的东营区得以闪耀。

除了近年来突出生态特色打造“湿地之城”,因地制宜打造的文旅、能源化工产业外,东营区在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也是东营市有别于其他沿黄城市的独特产业。

在各式仪器的调控下,代表“大国重器”的海工装备正在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下简称“威飞”)车间组装、测试。

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东营区力量

从东营区出发,威飞充分发挥品牌和技术优势,深度开发海外市场,已经积累并通过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型油公司入网,这里面就有民众较为熟悉的中国海油、中国石油以及马来西亚国油、俄罗斯天然气等,并且连续取得泰国国家石油公司8年海洋井口采油树项目,在手订单额超过2亿美元。

站在威飞首台浅水水下井口采油树旁,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王凤仪的话能让人清晰感知为何从东营区成长的企业能够走得那么远,“这是我们首台浅水水下井口采油树,该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在高度、重量上均有大幅度缩减,体现了其轻量化、紧凑型的设计理念,在成本上可以降低40%左右。我们还针对渤海特殊的环境,设计了全包裹式防护设计,能够有效避免渔网和船锚拖挂,这种设计理念和作业方式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

自动播放

近年来,威飞自主研发多种高端海工装备,形成各项专利技术100余项,山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2项。

威飞的作用不只是打开了国外市场,更重要的是解决“卡脖子”技术。

2019年,威飞海与中海油签署独家联合研发首个水下生产系统国产化研究与应用国家项目,项目于2020年3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0亿元,集中建设海洋及水下油气生产技术研发中心、高端精密加工中心、装备测试中心以及可实现3000米水下环境模拟测试的省级重点水下实验室。

“公司建设了占地350亩的高端海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和海洋装备重点实验室,配套建设海洋水下智能装备实验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检验检测项目最多的海洋水下油气装备实验基地。这将不仅对东营市经济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也对海洋强省战略顺利实施有重要推动作用,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威飞海外销售中心副总经理王海亮说。

目前,威飞首台套国产化水下生产系统成功下线,并在渤海油田应用,正在研制水下节流控制系统、单柱系泊系统、单筒多井生产系统、海洋水下井口等多项国产化替代项目,持续攻关海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生产系统设计、制造、作业、集成及管理的综合技术和能力,有效填补国内海洋深水能源开发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东营区力量

加快能源现代化发展,同样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而东营区利用自己“黄蓝”战略交汇的优势助力高端装备“中国造”,这不仅仅让东营区产业得以乘势发展,加速现代化,也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行走在黄河时代,东营区加速农业、能源现代化,让黄河三角洲这片地广人稀的区域有了勃勃朝气。生态理念贯穿整个“湿地之城”打造的各个环节,“出黄河滩”解决了滩区人民“望眼欲穿”的安居乐业梦,黄蓝战略叠加,“大国重器”凸显东营区智慧……

滔滔大河滋润的东营区,“黄河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