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东明县与垦利区的“黄河二重唱”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东明县与垦利区的“黄河二重唱”

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东明县与垦利区的“黄河二重唱”

编者按

山东区县中藏着高质量发展的秘密,也藏着万千感人至深的发展故事。为进一步讲好山东故事,宣传山东县域高质量发展,凤凰网山东将挑选部分区县(市、功能区等),集中报道新时期发展风貌,同时探讨各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贡献“智慧”,为“十四五”新开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本期推出山东沿黄区县观察第一篇,东明县与垦利区的“黄河二重唱”。一个是黄河入鲁第一县,一个是黄河入海口,对望中,却别有一番“CP感”——两地均是山东石油重镇,也均是人文荟萃,流淌着红色血脉,更难能可贵的是,两地在沿黄发展上,选择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之路,二者的合唱是山东沿黄区县发展的一个代表,也是观察山东沿黄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切口……

我住黄河头,君住黄河尾。相隔千里对望中,共饮黄河水。

菏泽东明县和东营垦利区,黄河入鲁的“头”和“尾”,虽相隔千里,可谁能想到,两地的发展、人文风貌那么相似,颇有“另一个我”的感觉,这点我们可以从其当地的工农业、人文乃至高质量发展上寻得诸多例证。

或许正是因为黄河,让相隔千里的两地有了诸多发展相连——东明县如何对待黄河,深深影响着入海口的垦利区水文条件乃至发展;同样,垦利区如何保护好黄河可以给东明县诸多借鉴,谁让二者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呢?如何合理利用石油资源,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如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诸如此类的借鉴,“二重唱”足可给山东沿黄县域“大河滔滔”的回响。

千里同风,共饮黄河水

黄河携带着亿吨泥沙由菏泽东明县入鲁,作为山东省内最大的客水资源,沿黄的区县对黄河有很深的依赖,只是这条母亲河并不安稳——历史上多次改道,现在仍是“地上悬河”。

可沿黄的周边区县却一直奋力追求美好,相隔千里的东明县和垦利区正是这样的代表。

黄河裹挟的泥沙在下游速度放缓,慢慢改造着流经过的土地。东明属黄河冲积平原,是历次黄河南、北改道的三角地带,由于黄河河道迁徙、黄河决口地点不同,水流大小及流经时间长短不同,导致不同地点所覆盖的沉积物各异,多次改变境内地表形态,引起微地貌的差异和变化,从而构成不同的微地貌单元。

这种地貌特质发展农业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东明县盛产西瓜、小麦、玉米、大豆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唯一的县级“中国西瓜之乡”。

垦利区的地利也是得力于黄河——垦利是黄河三角洲的顶点所在地,是黄河入海的地方。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2万亩左右,使垦利成为全国“生长”土地最快的地方,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也正是因为独特的地貌、地质,让两地均有一项重要资源——石油。

1965年2月,胜利油田的第一口高产油井在垦利区胜利村开采成功,胜利油田因此而得名。自胜利油田开发建设以来,其油气产量的43%、已探明储量的45%都出自垦利地下。

东明县地处中原油田腹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储量居全省前列,是省内重要石油化工基地,涌现了东明石化等中国500强代表企业。

或许两地最为相似的就是那红色血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往往导致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

可千里之遥的两地,却好像有默契一样,孕育着厚重的山东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东明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参战,不怕牺牲,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杨履谦、李宜亭、孙自端、张岸等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而在历史上,在东明土地上,曾先后孕育了先秦思想家、文学家庄周,西汉丞相陈平,晋代名相卞壸,隋末农民起义将领单雄信,唐初大将徐懋功,中唐经济改革家刘晏,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北宋名相张齐贤,明兵部尚书石星,文学家穆文熙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

可不要因为垦利区每年新增土地,到1941年才为建置之始,觉得她“年轻”,没多少经历——这里是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清河区的大后方,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窥得当年峥嵘岁月里的光辉洗礼。

保护为要,因地制宜的“黄河行动”

因为黄河,即便千里相隔,仍饮着同一条河水,也正是因为黄河水的依赖,治水是确保黄河安澜的第一步。

2021年7月,东明县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能够入选得益于东明县委、县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节水工作,把节水型达标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要事,在其中,对黄河水的保护措施是重头戏。

东明县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做好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各项工作。严控各类污染,以黄河大堤为红线,减少面源污染。严把项目审批和监管关,严控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项目向滩区布局。保护利用好黄河水资源,大力开展蓄水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发展节水农业,提高黄河水利用效率,并斥资5.34亿元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

同样是做好“水文章”,垦利区牢固树立“抓治水就是抓民生、抓生态、抓发展”的理念,结合用水实际情况,引导企业和群众转变生产理念,优化农业渔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和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作为黄河入海口,垦利区治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防污、水质提升。

通过出台《垦利区重点河流水环境治理工作任务清单》对15个监测断面及各污水处理厂和湿地排口每周进行采样、集中开展入河排口摸排整治、强化源头防治等措施,垦利区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7月份,垦利区国控河流(黄河丁字路口)考核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为3.39,列全省第一位;市控河流实现达标;3个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00%。

除了治水、节水外,保持生态同样是保护黄河重要的一环,这点上,两地举措不同,但目的一致。

以垦利区为例,垦利区所在的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陆海统筹一体保护极为关键。东营市将沿海沿黄生态建设作为东营未来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结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以森林湿地为主体的沿黄生态长廊建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垦利区通过针对黄河口海湾海域开发及自然灾害导致的滨海湿地占用受损和岸滩岸线损毁等海洋生态问题科学制定修复方案、扎实推进海域生态治理、加强流域海域系统治理、提升海岸带生态功能等措施,“鱼鸥翔集黄河口,美丽海湾湿地城”,海湾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基于前期这种努力,今年黄河入海口垦利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公示案例。

高质量路,“幸福河”照进现实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在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铺展开来,为沿线地区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只是,如何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这既是机遇,更是考验——沿黄的区域农业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如何让农业焕发“新春”?“双碳”目标深深影响着能源化工领域,是涅槃重生还是维持“体面”?黄河滩区的居民,在迁建远离水患的同时如何保住幸福生活?

东明县在行动。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充分利用黄河资源禀赋和独特区位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增强黄河滩区“造血”功能,着力打造“一带、一线、三大基地”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一带,即沿堤高效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带;一线,即把黄河大堤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精品路线;三大基地,包括富硒作物种植基地、生态循环种养基地、高效设施农业基地。

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项宏大工程,经过连续奋战,东明县24个新建村台社区主体全部完工,沙窝马集外迁社区、长兴8号、沙窝3号、菜园集1号2号顺利搬迁入住,剩余村台将陆续启动搬迁,滩区群众千年期盼的安居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安居、富民同步推进,东明县焦园万亩黄河水产养殖、长兴集万亩虎杖种植和豆丹养殖、沿黄生态旅游等滩区富民产业初具规模,黄河滩区正在发生历史性巨变。

在能源化工领域,以东明石化为代表的企业正借助项目——20万吨高端聚丙烯竣工投产,100万吨连续重整、180万吨加氢裂化、100万吨资源综合利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加快农业、能源现代化发展,是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

这一点体现在东明县,也体现在垦利区——两地三产中,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值均超50%,第一产业占比均不低于7%。

不仅如此,围绕黄河,两地也摸索出了一条可行发展路。

每年的夏季,黄河华滩万亩葵园人头攒动,参加采风游客置身这一片花海,或拍照留念,或驻足观赏,嗅着阵阵花香,恍如置身世外仙境。

黄河华滩万亩葵园位于垦利县城北部,是万里黄河万顷泥沙在此淤积而成的一片美丽、富饶的黄河滩地。

以万亩葵园的开发为突破口,垦利打造以“黄河华滩”生态艺术公园、“黄河人家”文化旅游村落、“黄河方舟”主题公园、“海尚黄河”文化主题小镇、“黄河天街”休闲生活区五大板块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处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主战场的最前沿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位置的垦利区,如今正在向着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方向迈进。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无论是奋力谱写东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东明县,还是坚持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垦利区,围绕黄河,还有很多发展故事传来……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