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城市繁荣活力2020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学术交流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讨论城市繁荣活力的意义重大,需要建立一套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动态地跟踪城市在拉动内需消费、集聚创新要素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为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提供科学判断的支撑。《报告》聚焦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问题,通过大数据发现城市各类空间的活力因子如何影响城市整体对人口的吸引力。
据了解,《报告》聚焦大城市与特大、超大城市,重点选取了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以及21个其他省会城市和活力特色城市,共有40个城市作为评估对象。《报告》以人的分布与流动为表征,聚焦产业、交通、文化等城市活力关键要素,从“创意与社交的多元化”、“交通与空间的连接性”、“产业与创新的多样性”三大维度,形成围绕“人”的活力评估框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徐辉在发布《报告》时谈道:“我们认为,疫情对于城市经济的影响只是一个暂时状态,同时信息技术带来的线上活动不应成为阻隔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屏障,城市的繁荣发展是伴随着人们各种交往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行为的必然结果。历史长河里的城市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达只是城市繁荣的表现,回归人本视角,人才是城市持续繁荣稳定的基石。”
《报告》显示,通过对多维指标的统计描述分析、模糊聚类分析以及地理空间特征分析,可以将40个评估城市分为四大类:
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等为代表的第一类城市,分处我国四大城镇群,在交通与用地的协同性、城市产业与创新的多样性、创意与社交的多元化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属于均衡型高活力城市。
以重庆、杭州等为代表的第二类城市,以南方城市、部分中西部省会或直辖市为主,这类城市在各维度总量与强度上普遍低于第一类城市,但自身各维度间以及与其他评估城市相较而言,没有明显短板因子,属于中高活力城市。
以天津、青岛等为代表的第三类城市,包括了部分沿海城市和部分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北方城市居多,这类城市整体上属于中等活力城市,与第二类城市相比,明显存在短板因子,但在优势因子上也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专项竞争力。人口规模不大的泉州中心城市,其在以“第三空间”为主的创意与社交指数方面优势突出。
以哈尔滨、石家庄等为代表的第四类城市,以欠发达地区省会为主,北方城市居多,这类城市整体活力水平一般,人口活力、创新能力、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引导、文化社交等维度均有较大提升空间。相较而言,交通设施及产业活力基础较好,优于本类型其他维度的指标表现。
《报告》显示,通过指标关联分析可以得出四个结论:
第一,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活力相关性不大,人口吸引力与各项活力因子具有强烈相关性。与人口密度弱相关指标仅有“小微企业密度”、“夜间经济活力”、“第三空间密度”等,仅占到因子指标体系的20%。短期人口吸引力越大,伴随着城市整体活力水平相对较高,短期人口流动往往带动大量的资金流、信息流,伴随着贸易往来、技术扩散与知识传播等行为。
第二,三大维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越强,人口总体吸引力越高。人口吸引力与产业、创新、道路交通设施、TOD、文化、社交等城市活力要素均呈现出一定的相关关系,尤其与小微企业数量、夜间经济活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密度、创意活动举办频率、社交网络活跃度等指标的相关系数均较高。产业、交通、文化三个维度指标之间相互关联性呈现出“扎堆”现象比较明显——设施配套完善的功能混合地区,往往是活力表征和活力要素指标均高的地区。
第三,交通与空间连接方面指标发挥了引导作用。路网密度、公交站点覆盖率等交通设施指标与产业、创新要素关系紧密;特别是路网密度7km/km2以上的城市,如上海、广州、成都、厦门等,均成为小微企业高度集中的典型城市。与此同时,TOD综合指数对于活力的影响呈现出弱相关性,还未向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那样呈现出强相关性,有待进一步培育;特别是TOD与城市其他设施匹配方面、最后一公里衔接方面做得还不够。
第四,广泛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以茶馆、咖啡馆、博物馆、街角图书馆和其它各类文化设施为主的“第三空间”是活力的触媒,是吸引人口的催化剂。第三空间从城市角度谈,是一座城市文化品质的直接体现,也是创新活动的重要触媒。从个体讲,是建立并维系“熟人社会”的关键纽带。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