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观齐鲁2020 | “一群两心三圈”规划下的山东新期待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凤观齐鲁2020 | “一群两心三圈”规划下的山东新期待

编者按:

2020年,是一个备受考验的年份,艰难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动面孔,就如奋力开创的城市自信面孔,还有不断寻求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坚毅面孔,以及相信美好生活的个人期待面孔。

2020年,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交汇点,“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启程。在这样关键的时间节点,以实干著称的山东,再次明确了现代化强省的奋斗目标,自信而坚定地迈向新征程。

为拼搏鼓劲,向奋斗致敬,凤凰网山东推出大型年度策划——“考验如火 淬炼真金 凤观齐鲁2020”,关注这一年不同群体在疫情面前艰苦卓绝的努力,聚焦山东不同层面在高质量发展大潮中的瞩目成绩,展现16地市和主流企业在全国新一轮发展大潮中的勇于赶超。

凤观齐鲁2020 | “一群两心三圈”规划下的山东新期待

几经变动,山东区域格局发展逐渐明朗。

“一群两心三圈”,山东在今年提出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

伴随《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意见的出台和各经济圈城市一体化迈出实质一步,区域发展有了新期待。

“众星拱月”,泉城的关键“试水”

济南无疑是“一群两心三圈”当中的“重担者”。

其不仅仅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省会城市,还承担着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山东希望”,也需要在辐射带动省会经济圈各城市上有所作为。

三重“担子”虽各有要求,但辐射带动、引领示范无疑是相通的。

并且,当前济南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交汇叠加的大有可为期,1+6省会经济圈“众星拱月”式的空间布局,让济南的省会担当和辐射引领得以凸显。

济南能否成为黄河下游的中心城市,省会经济圈是关键“试水”,这也是观察济南辐射引领作用的最好“窗口”。

黄河穿过菏泽、济宁、聊城、济南、淄博、滨州、东营等市,除了菏泽、济宁是鲁南经济圈外,其余几市均在省会经济圈内。换言之,济南不仅需要辐射带动周边接壤的城市,也需要协同好类似东营这种既是沿黄城市、又处在省会经济圈但是不接壤、产业协同少的城市。

服从大局是济南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随着济南在空间(“济泰同城化”“济淄同城化”“济齐同城化”)、交通(高质量现代化内陆开放型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济南—滨州—东营高铁的兴建)和产业(发挥省会济南区域性科创中心的引领作用、发挥自贸区济南片区制度创新和溢出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突破,省会经济圈的未来充满想象。

实际上,“很拼”的济南已领省会经济圈风气之先。

2019年5月,短短10天内,济南党政代表团北上南下,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在京沪两地亮相;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入推进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创新,组织3.8万名干部开展“遍访民企”服务活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建设高点起步,162项试点任务进展顺利,推出一批制度创新措施,诞生全省首张区块链存储和传递的数字营业执照……

疫情期间济南“忙碌”的身影一直在。不仅大量的医护人员、物资驰援武汉,在2月份的一份全国城市复工率排行中,济南以规上企业复工率96.45%排名全国第二,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第一位。

尽管遭受疫情冲击,但是济南“万亿GDP”的目标没有变,省会经济圈一体化,例如文旅业、大数据等领域,正有条不紊进行,同样中心城市的创建也没有松懈。

“五指并拢”,期待“青合力”

“双子星”的另一城市青岛,也被赋予重担,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向海的青岛是关键一环。

作为山东经济“龙头”,长时间的北方经济第三强城市,如果单论城市发展,青岛可以说是山东乃至北方经济的标杆,但如今早已进入经济圈、都市群的时代,青岛要想继续保持领先,显然不可能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而胶东经济圈正是青岛的契机。

只是,与“众星拱月”的省会经济圈不同,胶东经济圈更像是“五指张开”,区域内各所城市产业基础雄厚,海洋业、制造业、外贸服务业等实力不俗,代表着山东经济圈实力的第一梯队,但如何让“五指张开”变成“五指并拢”,需要青岛的“青合力”。

青岛是胶东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加快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首先要发挥好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但经济圈一体化最大的难题,在于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

5月7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召开,标志着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全面启动。

会议明确,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和“高质量”是两个关键,既通过多层次、各领域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筑牢共性本底、厚植共性根基,又支持各市打造特色亮点,彰明个性特征,形成多姿多彩、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努力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行动紧跟其后。青岛联合其他四市构建了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了交通先行方案、启动了五年规划编制、形成了年度工作要点、筹划了联席会议内容,并将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好“五个圈”——共建高效交通圈、共建互补产业圈、共建国际朋友圈、共建幸福生活圈、共建绿色生态圈,加快促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快速发展。

而其余4市也紧锣密鼓进入协同、合作中,以文旅为例,5月9日、14日,潍坊与烟台、威海、日照党政考察团相继赴青,文化旅游是重点合作领域;19日,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胶东经济圈文化和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布成立“胶东经济圈文化旅游合作联盟”。这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全面启动以来,五市共同签署的第一份合作框架协议,用时仅10天,足见胶东5市的效率和态度。

随着区域内各所城市在交通、金融、大数据等领域打通壁垒,五市更深层次协同、合作可以预见。

“报团取暖”,“排头兵”需要打个样

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把鲁南经济圈置于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同列,足见对鲁南的期待。

鲁南是山东的重要潜力增长极,并且自带体系,既是文化重地,虽千百年,底蕴犹醇,伏羲、帝舜、孔子、孟子、墨子……又是风光绮丽之所,青山绿水带笑颜,沂蒙山、峄山、熊耳山……更是工业重镇,济枣菏重工业基地搭配临沂物流之都、轻工业,能够形成一条重要的工业隆起带,渐构成区域竞争力……“如果鲁南发展起来了,山东的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支撑”,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

只是,相比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没有绝对核心,颇有“报团取暖”的意思,这个时候临沂就被凸显。

实际上,无论是经济体量、人口、面积等关键指标,临沂均处于优势,因此被寄予“鲁南经济圈发展排头兵”厚望。

排头兵发展得先打个样。早就在革命战争年代证明自己的临沂并不缺这种硬核气质,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年代“一张蓝图绘到底”,正成为鲁南的“动力引擎”。

1994年临沂成为地级市,用时仅10年临沂成为全国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人均GDP过万元的革命老区城市。

此后,临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激活商贸个体户、微型工厂等民营经济,同时自2000年起,临沂多次调整市场结构,加快物流园区规范重组,同时规划汽车站、火车站、内陆无水港,改造市政系统,打造交通枢纽,临沂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商品批发城、物流之城,“物流之都”的美名也传播开来。

当然临沂要想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担当排头兵角色,不能仅仅是GDP等数据排第一,协同发展也应如此,临沂由“一河为轴”转向“两河时代”也需要协同周边兄弟地市,扩大临沂影响腹地。

颇有意思的是,早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鲁南经济圈之前,鲁南区域之间已有联动,“报团取暖”的意味浓厚。

以建市最早,身处转型的枣庄为例,几个“融入”中能瞥见枣庄的主动“借势”,按照其“十三五”规划——推进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着重与济宁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对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合济宁等市,推动运河经济文化带大发展,联合临沂等市,推动红色旅游经济圈大发展。

上述并非孤本。

备受瞩目的鲁南高铁,其意义并非仅仅让临沂这个革命老区通了高铁,在互通互联鲁南各地市的作用十分明显,再搭配早已建好的京沪高铁,这为鲁南下一步协同发展做了重要铺垫,后期4市将在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等发展中协同聚力。

结语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三个经济圈,三所城市,一个半岛城市群,十六所城市。济南、青岛、临沂被赋予了新使命,相比以往,单个城市发展不仅要“自身硬”,而且要做好协同、引领,以此形成合力助力山东“腾飞”。

或许,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各所城市需要更大的“行动”、更多的时间来打破“壁垒”,但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已是各所城市的共识,这让山东有了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