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济南发布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济南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过去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

济南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黄金期,积极释放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红利,全力落实“1+474”工作体系,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领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

(一)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健。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加强和改进经济调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1)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43.4亿元,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年度投资计划超额完成。制定促进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扩消费政策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62.2亿元,增长8.1%,获评夜间经济十佳城市和中国旅游影响力夜游城市。(2)财政收支运行良好。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4.2亿元,增长7.2%,税收比重80.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97.3亿元,增长7%。(3)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继续处在温和上涨区间。年末猪肉价格较全年高点下降20%,超预期上涨局面得到缓解。(4)就业形势好于预期。新增城镇就业19.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61.7%,城镇登记失业率2.01%,低于控制目标1.49个百分点。(5)金融风险稳健可控。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646.1亿元,贷款余额18768.7亿元,均居全省首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与年初基本持平,存续期企业债券运行健康。(6)发展预期稳定向好。签约项目892个,总投资1.06万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要素看好济南、集聚济南。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15万户,户均注册资本居全省首位。

(二)区域中心地位明显提升。积极发挥比较优势,扎实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区域影响力持续增强。(1)省会经济龙头加速扬起。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13.3%,创近年来最好水平。(2)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加快。新增持牌金融机构37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上市公司3家,直接融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财务公司增加到11家,居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首位。(3)物流枢纽地位增强。董家铁路货运中心投入运营,国际陆港大厦开工建设。新增国家5A级物流企业3家,总数达到14家,居同类城市首位。新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条,开行欧亚班列158列。(4)创新引领作用突出。齐鲁科创大走廊启动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10个重点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全部建成,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建成启用,“电磁驱动”大科学装置成功落地,全球首个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实现星地对接。新增制定国际、国家标准189项,综合科技创新指数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三)新旧动能转换成效突出。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质量优势更加明显。(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1.8%。数字经济产业园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国首家人力资本产业园加快建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2%。粮食产量增长3.1%,蔬菜供应保持总体平稳,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70家。(2)十大产业快速壮大。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0亿元,医疗康养、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工商企业达到27家。12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占全省的1/5,市级认定的平台型企业达到15家。(3)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0家,预计“四新”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28%左右,数字经济比重达到39%,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9.25件。认定总部企业140家,上云企业达到2.7万家。入选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超级计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高端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四)全域统筹格局加快形成。用好行政区划调整重大机遇,统筹全域生产力布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1)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全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形成阶段性成果,支持莱芜区、钢城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社保接续、医疗保障、义务教育等实现“等高对接”。济莱高铁开工建设,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落地莱芜区。(2)规划体系加紧完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发展规划编制形成,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成功入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南部山区“多规合一”规划发布实施。(3)重大载体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新开工重点项目22个,13条市政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完成主体建设,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实现招生。国际金融城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2家、国内500强企业21家,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达到330余家。(4)县域发展力度加大。出台支持平阴县、商河县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设标准厂房1406.9万平方米,国家级玫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5)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105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基本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标率达到8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五)城乡环境治理成果丰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整治提升,荣获“国际花园城市”金奖。(1)承载能力稳步提升。济南机场工作区、济郑高铁、黄台联络线和小清河复航工程济南段开工建设,青兰高速、滨莱高速、济青高速改扩建建成通车,“三桥一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改造提升中心城区主次干道40条,打通瓶颈路37条,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532公里。新开公交路线43条,地铁1号线、3号线投入运行。消除“供热孤岛”38个,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6亿平方米。交通枢纽、重点景区、核心商圈等区域实现5G网络覆盖。(2)节能减排富有成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87%,节能降耗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搬迁腾退东部老工业区工业企业10家,完成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270家、燃气锅炉低氮改造941家。在全省率先完成消除劣五类水体任务,7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并实现水质类别提升。(3)环境整治力度加大。拆除违法建设3196.1万平方米,建绿透绿97.4万平方米,裸土覆绿218万平方米。累计改造农厕66万户,1904个村庄实现街巷硬化,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比例达到40%。(4)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清理建筑垃圾4154万立方米,整治“空中蜘蛛网”2.2万公里,以总分第一名成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泉城路获评全国“智慧商街”试点街区,“路口文明”济南模式享誉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

(六)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政务服务效能和营商环境显著提升。(1)依法行政扎实推进。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法律顾问参与制度,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全面施行。(2)放管服改革更加深入。出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施办法,“在泉城·全办成”改革全面展开,政务服务大厅进厅事项“马上办”比例超过35%,不见面审批事项达到90%以上,“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模式持续优化,出口退税实现即办即退,公共资源交易工作荣获多项国家大奖。新一轮机构改革全面完成。(3)国企国资改革全面加强。实施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50个,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元,市级投融资平台加快发展壮大。济钢集团实现“华丽转身”,小鸭集团等传统企业焕发新的活力。(4)财政金融改革力度加大。整合各级政府投资基金,累计设立基金60只、总规模705.5亿元。设立2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全国首创“数字金融一贷通模式”。(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出台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全国中小企业“信易贷”平台落地我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位居全国252个城市第11位。

(七)扩大对外开放实现突破。密切关注国际经贸走势,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1)“双招双引”成果丰硕。举办国际高端峰会54场,实际使用外资152.9亿元,增长31.4%,26个世界500强项目、47个区域总部项目签约落地,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落成启用。新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7人,引进院士及诺奖团队30余个、高层次外国专家团队50余个。(2)外经外贸快速发展。进出口总值达到1103.3亿元,增长17.9%,进出口过亿元企业达到139家。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加快建设,维尔康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正式启用。全省首家全球贸易港落地,与东亚博览会实现永久会址融合。(3)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立。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入驻企业4113家,济南综合保税区迁建通过国家验收,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并启动建设。济南签证中心正式启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东部区域协同中心签约落地,领事机构实现零的突破。(4)区域交流协作全方位深化。对接京津冀取得初步成效,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前期工作正式启动。援藏、援疆工作扎实推进,扶贫协作临沂市、湖南湘西州、重庆武隆区等取得新进展。

(八)社会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比重达到78%,2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高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全国最安全城市前列。(1)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91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54元,分别增长7.3%和9.1%。财政投入扶贫资金17亿元,脱贫攻坚成效更加巩固。黄河滩区迁建完成总投资的45%,4161名群众住上新居。(2)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发放电子健康卡620万张,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63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十五年上涨,失业保险待遇连续十三年提高。开工新建改扩建基础教育设施140所,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10家、全民健身场地492处,72所中小学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泉城(济南)马拉松赛事成功举办。开工棚改安置房4.9万套,基本建成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726万平方米,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文化事业、民族宗教、群团建设、社会科学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3)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基层民主自治全面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信访维稳等工作扎实推进,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较好保障,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53.4%,死亡人数下降14.7%,各类风险隐患得到妥善化解。军民融合工作机构组建成立,拥军优属、退役军人安置等工作进展良好,军地、军民关系和谐交融。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稳势好,跨越发展势头强劲,同时受外部环境冲击和自身结构性矛盾影响,计划执行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低于计划预期,城市首位度较低,辐射带动力不强,国际化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比较薄弱;城市治理制度体系还不完善,规划建设水平较低,管理精细化、智慧化程度不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还有短板;城市内涵品质挖掘不充分,泉水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发展环境还不够优,重点改革任务仍然繁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群众关心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欠账依然较多。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之年,也是济南加速崛起、走在前列的关键之年。要深刻分析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对标新定位、落实新要求、拿出新举措、作出新成绩,推动省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对标对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扬起龙头”工作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咬定“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不动摇,加快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趟出路子、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当好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二)主要目标。综合分析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需要,确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1)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总量过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进出口总值稳定增长。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左右。(2)结构效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增速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比重达到32%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按新口径达到2.35%。(3)城乡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市承载功能稳步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改善,培育形成一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4)生态环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PM2.5改善率等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目标。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泉涌的生态环境更加改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形成高度自觉。(5)民生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环境和就业目标、脱贫目标为约束性目标,是必须完成的目标,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正确履行职责、配置公共资源、运用行政力量来实现;其他目标为预期性目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引导市场行为来实现。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对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重点细化落实以下十二个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推动城市能级强势跃升的主要措施。(1)增强规划引领作用。深刻谋划城市发展思路方向和目标定位,制定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动计划。完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规划,编制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加强规划统筹,提高公众参与度,健全规划实施机制。(2)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抓好沿黄国土综合保护,规划建设济齐湿地和黄河一体化保护协作区。加强与沿黄城市协作,强化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地位。推动组建京津冀鲁产业联盟,高水平打造“京沪会客厅”,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建设央企总部城、省企总部城,新认定总部企业20家以上。(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继续推进“三桥一隧”建设,新启动一批跨河通道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抓好优质项目建设储备,规划打造国家绿色建筑全产业链智能建造产业区。用足用好改革权、试验权、先行权,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4)抓好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162项创新举措落地,推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抓好国家新放开的限制类外资投资领域招商策划,推进面向日韩合作园区建设,开展平行进口医疗器械试点。设立区域性绿色金融产权交易所,支持自贸试验区内银行机构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业务,推进非标黄金产业中心建设。(5)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接省直部门单位和有关市,制定2020年度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建立市际联席会议制度,实行联合办公,率先推进济南与泰安、淄博同城化和济南齐河全面融合。(6)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济南—泰安—曲阜文化带。申报“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办好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二)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措施。(1)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保持有效防控机制,强化口岸疫情防控、医疗机构管理和学校防控措施落实,完善社区、公共场所等防控措施,突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机制,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应急物资保障。(2)抓好经济运行应急保障。落实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减免缓相关税费等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常态化产销衔接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畅通问题诉求受理通道,完善“一表整合、一口调度、一台共享”的信息化调度分析平台,分级分类解决各方面困难问题,加快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切实稳定市场主体。(3)扩大有效投资。建立“四个一批”动态项目库,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用足用好中央、省政策工具,探索推进容缺受理,加快项目落地进度。加大交通、水利以及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投资力度,制定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编制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和三年滚动计划。抓好27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3047亿元。(4)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引导商贸企业举办消费促进活动,引进100个国内外品牌首店、旗舰店和商业综合体,布局500个新型零售连锁网点,打造50个15分钟社区便民商圈,创建泉城路国家级高品质步行街。培育智慧健康、绿色产品、信息消费等消费热点,发展在线教育、数字科普等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等消费供给,提升夜间经济发展水平。抓好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建设,办好糖酒会和国际泉水节。(5)强化金融保障作用。搞好银企对接,用好保险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和产业链金融,推广“泉贸通”“一贷通”“信易贷”等融资服务平台。健全地方金融组织风险监管制度,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主要措施。(1)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十大千亿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制定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工作方案,抓好重汽智能网联重卡、浪潮云计算装备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力度,优化产业生态,壮大企业群体,“上规入库”企业增加1000家以上。(2)培育高端前沿产业。大力发展量子科技、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装备、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十大高端产业,着力培育区块链、先进电磁驱动、空天装备、增材制造、石墨烯材料、高性能集成电路、先进低温制冷、基因检测及治疗、脑科学与类脑科学、氢能源及燃料电池十大前沿产业,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创新发展试验区,规划建设“中国算谷”“中国量子谷”“中国氢谷”。(3)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落实促进工业投资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年度新出让工业用地不低于总供地量的30%。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体系,新认定数字化工厂30个,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20家以上,上云企业超过3万家。(4)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演艺经济,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制定促进人力资本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发展肉食品、医药等冷链物流,促进物流业提档升级,支持邮政快递业发展。推动商贸、餐饮等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完善教育培训、文化体育、托育养老等社会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制定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意见,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园区10个以上。(5)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打造工业互联网、农业服务、现代物流、人力资本服务等平台,努力建设全国领先的平台经济发展高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力打造直播经济总部基地。出台“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措施。(1)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齐鲁科创大走廊,规划布局大科学装置区、中央研发区、创新发展区和创新配套区,规划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电磁驱动超高速科学研究与测试装置、空天地一体综合智联交通系统等大科学装置,申建“智能信息技术”“全生命周期空间组学与健康”省实验室。(2)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强化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作用,打造中科院计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军民融合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及产业园、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山东创新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济南基地,打造国家级“量子+”标准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通用超级计算平台。(3)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吸引设立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35家。推进校地合作,完善服务驻济高校长效机制,支持驻济高校建立健全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遴选10所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无偿专业技能培训。(4)增强创新主体活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年内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以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平台为核心,推动科技资源与我市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成立科技保险公司,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探索建立科技经费“包干制”、科研攻关“悬赏制”“揭榜制”模式。(5)打造人才特区。绘制十大千亿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办好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新增省级泰山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30人以上、“5150”人才等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100人以上,新落户高校毕业生11万人以上。健全绿色通道、窗口服务、专员服务、人才金卡“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开展“人才政策落实年”活动。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1)稳步推进城镇化。抓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研究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全面放开落户限制,针对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产业技能人才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落户方案。(2)统筹市域产业布局。明确区县主导产业定位和前沿产业布局,集中打造国际金融城、数字经济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区、济南经济开发区、莱芜经济开发区等21个重点产业集聚区。改造提升明府城、老商埠等片区,搬迁腾退东部老工业区工业企业5家,加快济钢老厂区综合改造开发。完成开发区“管委会+”“市场化运营”等体制机制改革,稳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推行全员聘任制。继续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智慧、品牌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抓好标准厂房建设。(3)强化重大交通设施支撑。抓好济莱高铁、济郑高铁、黄台联络线建设,开工济滨高铁、济南至枣庄高铁,推进德商高铁前期工作。建成通车济泰、大东环、济乐南延等高速公路,开工绕城高速大西环,加快G105平阴绕城、S101济齐大道等国省道建设改造。加快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开工商河通用机场。推进小清河复航,规划建设济南港。(4)加强区域交流协作。深化与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及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组织我市企业参加重要经贸活动。继续做好援藏、援疆以及扶贫协作湖南省湘西州、重庆市武隆区等工作。

(六)提升省会功能品质的主要措施。(1)加强规划管控。完成崔寨片区、新东站核心区、小清河两岸等区域城市设计,出台建筑设计导则,完成城市色彩规划修编,做好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健全违法建设长效管控机制,巩固提升拆违拆临行动成果,无违建街镇比例达到80%以上。(2)增强承载能力。完成顺河快速路南延隧道建设,开工主城区至济阳区、先行区的有轨电车项目,打通瓶颈路27条,建设综合管廊16公里,优化公共停车场建设布局。建成运行地铁2号线,力争二期6条线路全面开工,新开公交线路20条。实施余(废)热长距离供热工程,加快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智慧城市建设,建成5G基站1万个,加速培育5G创新发展新业态。实施小清河干流防洪综合治理和绣江河等重要中小河流治理,推进白云水库、东湖水库等重点水源建设。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3)推进“绿城、花城、泉城”三城共建。实施泉水景观整体提升工程,打造世界级泉水体验区。实施“千园之城”建设,开工建设公园131处,建设花卉景观大道和花漾街区100条(处),完成人工造林16万亩,建设绿道115公里。(4)加强城市治理。加快城市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建设,打造城市管理综合指挥中心,整合重构智慧泉城平台。组织开展城市广告、标牌专项整治。加快物业管理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推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完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七)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主要措施。(1)推进产业振兴。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建成高标准农田29万亩。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振兴工程,新建一批精品园、示范区,打造50万亩产业核心基地,建设提升田园综合体14个,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发挥好“菜篮子”工程产销联盟作用,抓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推进人才振兴。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继续推行乡村教师、医护和农技人员直聘政策,积极引进农业创新人才,扎实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培训。(3)推进文化振兴。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加快农村基本公共文体服务均衡发展。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争创出彩人家、共建美丽乡村”“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4)推进生态振兴。推行“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推进合村并居,完成105个样板村和123个示范村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完成通户道路硬化村庄2196个。加大农村“厕所革命”、供水保障、生活污水治理和电代煤、气代煤等重点任务推进力度,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模式。(5)推进组织振兴。全面完成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实施头雁队伍提升行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6)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好土地承包政策,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托管和服务,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50%以上。整合涉农资金,研究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

(八)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1)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继续实施清洁取暖攻坚行动,采暖季前实现平原地区清洁取暖全覆盖。完成原莱芜区域35吨燃煤锅炉淘汰,基本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生物质锅炉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严格机动车环保审核和排放检验,深化油气回收治理。建立常态化扬尘管控巡查督导制度,提高机械化清扫率。(2)加强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水十条”,严格执行调度通报制度,厉行水资源节约,加强保泉和节水工作。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完善排水管网日常巡查及清淤维护机制。抓好小清河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唐王、雪山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启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3)扎实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优先管控名录。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4)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及地方性法规出台,生活垃圾回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开展区域流域联动执法、交叉执法、异地互查,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九)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主要措施。(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改进机关内部办事流程。推动市级行政权力事项下放,依法全面取消市级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实施“数字济南2030”行动计划,完善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数据供需对接常态机制。(2)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深化“在泉城·全办成”改革,推广泉城办APP,提升“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水平。建立服务事项标准化实施清单,加快推进减材料、减证明、减环节、减时限、减费用,容缺办理涉企事项,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交易项目实现应进必进。出台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实施方案。(3)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改革。研究制定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意见,推行“产业基金+项目基金”模式,组建市融资担保集团。研究重大项目能耗管理办法,开展用能权、排污权、用水权交易试点。推进存量土地处置整治,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4)推进所有制改革。出台推动市属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完成混改项目20个以上。深化市级投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功能作用。实施民营旗舰企业三年培育计划,支持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探索有效形式,依法出清“僵尸企业”。(5)强化涉企服务。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一体化平台,健全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和企业诉求“接诉即办”机制,完善“五位一体”融资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制定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十)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主要措施。(1)实施精准招商。编制招商规划,绘制招商地图,建立市级重点招商项目库。完善“投促+部门”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切实抓好招商项目效益综合评估。深化全球招商合伙人行动计划,稳定传统外资来源,集中突破日韩招商,强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2)稳定外经外贸。完善稳外贸政策,开展优质产品出海行动。保障防疫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打造防疫物资进出口企业共同体。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引进培育外贸主体,新增外贸实绩企业800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政策扶持、融资担保和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跨国经营主体。(3)扩大对外开放通道。建成国际陆港大厦,与天津港、青岛港等重要港口互联互通、深度合作,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增开更多国际(地区)航线,开行欧亚班列220列。发挥肉类指定查验场口岸功能,打造全国重要的进口肉类及水产品集散地。(4)做强对外合作平台。推进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年内推出净地15平方公里,实施全球精准招商。抓好济南综合保税区、章锦综合保税区建设,申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中日、中韩、中新产业合作园,抓好中德、中意等国际产业园建设。(5)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东亚博览会、文博会等展会规模档次,积极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继续做好外国商会、国际组织等引进工作,抓好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完善。拓展签证中心、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争取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十一)更好保障改善社会民生的主要措施。(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坚持财政支出有保有压,扎实办好23件民生实事,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比重达到80%左右。(2)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居民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增速。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黄河滩区迁建任务,制定促进滩区居民就业的指导意见。(3)努力稳定就业形势。落实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组织开展新兴行业劳动力技能培训。(4)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设立医保工作站100家,探索建立企业医保工作站2-3家,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580元。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制度,新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21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740元和494元。(5)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130所,申建城企联动普惠托育试点城市,依托自贸试验区开展公益性托幼服务试点。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创建。(6)加强医疗健康工作。打造山东省互联网医保大健康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健康保障服务体系。推动3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社区医院建设标准,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设置中医角。加快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市中医医院东院区建设,依托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建市疾控中心和应急救援储备中心。(7)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开工棚改安置房15546套,基本建成18668套,整治改造老旧小区605万平方米,实施国有土地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项目7个,征收房屋22.3万平方米。新增租赁住房120万平方米,解决不低于3000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8)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泉城书房”和“泉城图书馆联盟建设”,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新建社会足球场地45块,积极打造知名体育赛事。

(十二)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主要措施。(1)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区党建、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教育、社会治安“六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更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依法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健全权益保障和矛盾化解机制。(2)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个人诚信体系,拓展信用惠民便民应用场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守信联合奖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3)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规范安全生产秩序,坚决防止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做好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工作,保持扫黑除恶高压态势。健全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增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能力。(4)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做好国防动员、拥军优属、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努力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5)扎实做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全面准确把握人口发展状况,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来源:济南政府网)

[责任编辑:李海婧]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