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这就是山东 | 引擎切换:德州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这就是德州,一座不畏白浪滔天、敢于激流勇进的活力之城;一座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阳光之城;一座任君放马驱驰、携君共书未来的希望之城!

编者按: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取得了瞩目成绩。

进入新时代,山东更是以奋发姿态,锐意改革,迎难而上,勇当全国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排头兵。

百舸争流逐浪行。在全国新一轮的发展大局中,山东的主动担当和创新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信心和期待。

凤凰网山东年终特别策划《凤观齐鲁2019》深度报道系列——“这就是山东”,推出系列深度报道,讲述山东发展故事,展现山东发展成绩,传递山东发展信心,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充满活力的新山东!本期推出《引擎切换:德州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聚焦德州如何把握机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全面起势,以及经济、环保、科技等各方面工作的综合突破。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现代工业是城市发展的铁甲重器。2019年前三个季度,工业用电量连续21个月保持正增长,工业税收连续3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用电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双双名列全省第二……这就是德州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在2019年前三季度交出的答卷。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2019年的德州,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经济、环保、科技等各方面工作综合突破。能取得如此发展成就,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机遇是国家和时代赋予的,如何把机会变成机遇,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德州,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为新时代的城市重器装上了发展引擎?

把握天时,抢抓高质量发展契机

百年机会真难遇,一线光阴更易流。新时代的德州,迎来了两大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两大机遇的叠加效应,汇聚成德州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光。德州与时俱进,通过顺势而谋、借势而为、统筹规划、主动对接,赢得了发展主动权,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

借助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机遇,德州积极推进布局调整和链条重构,与北京数个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连续几年在京津举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恳谈会。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时间里,德州新引进开工京津冀项目300多个,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先后落地。今年以来,德州建设了6个省级重点项目,其中有研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基地项目和凯瑞英医药中间体产业化项目,都是来自京津地区的招商项目。京津冀优质项目的引进,带动了德州市产业层次的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技术、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被纳入全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其中,工业提升更是德州抢抓历史机遇的重中之重。早在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之际,德州就向全市干部群众吹响了“集结号”,要求以战略自觉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以行动“率先”落实“工业优先”。数年来,德州上下积极响应、加速落实,带着发展的热情和诚意一次次步入“协同圈”,一场场项目恳谈会、对接会、签约会愈发密集。今年11月份,一场以“深度融入、精准对接、主动服务、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对接活动在天津举行,20个京津冀项目现场签约,其中工业项目占到一半以上,明年上半年都将全部开工。

通过精密对接,“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的协同创新效应正在不断放大,双招双引成为了德州的“关键一招”。如今的德州,正全力打造“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工业项目正向着“有山也有峰、有大也有强”逐步迈进。据统计,2017年以来,215个京津高新技术项目在德州落地生根,累计到位资金172亿元。1197家规上企业与京津610家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效应持续显现。去年以来,全市落地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到位资金超过500亿元,预计可实现工业增加值1500多亿元,接近上年经济总量的一半。

创设地利,向青山绿水要新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了德州为新动能发展开拓空间,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的行动指南。在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西部、鲁冀两省交界处,有一片大运河生态林场,各类乔木、灌木15万余株,是德州市中心城区西南部的隔离林区和鲁冀边界重要的防护林带。之前,这片土地曾经工业企业林立,污染现象严重,如今成为了绿色的海洋。这片土地的转变,正是德州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德州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全市重点工作,规划实施“两带三区”战略,投资约106亿元实施64个生态修复项目,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上半年,德州对全市生态环境委员会进行调整,建立书记、市长“双主任”制,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及办公室;各专业委员会实行一项攻坚任务、一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张任务清单“四个一”工作机制。另外,德州先后出台各种环保法律法规,其中《德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是国家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以来,山东省内地级市制定的首部关于扬尘污染防治专业性法规。

2017年,国家启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德州抓住这一时机推动精准治霾,先后投入两亿元,建设了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颗粒物源解析实验室、预警预报平台。另外建设完成55处河流水质自动站、30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今年,又布局101个乡镇空气站,实现监测网络镇街全覆盖。摸清污染来源后,德州市瞄准扬尘治理、大企业污染减排、机动车污染管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压煤减煤五大重点领域精准发力。自今年3月以来,全市PM2.5浓度持续改善,7月份同比改善14.7%,改善幅度居山东首位。

在深入推进污染治理的同时,德州坚持基层导向,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情况了解在一线、问题发现在一线、办法研究在一线、矛盾解决在一线。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基层人员3000余人次,全员执法比例达到60%以上,科学治污覆盖面达到80%以上。在帮助企业破解治污难题方面,德州还通过简政放权、精简环节、流程再造、改进服务等措施,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压缩审批时限。其中,环评报告书由60日压缩至10日,报告表由30日压缩至5日。累计完成2.7万个建设项目环评登记表网上备案,实现企业“零跑腿”。

凝聚人和,引育新时代双创英才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区域竞争核心,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德州把人才引领作为引领发展、跨越赶超的核心要素,用诚心聚天下英才,来促进创新发展。

德州为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常态化举办“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出台《德州市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黄金三十条”和28个配套细则、《德州市“假日专家”工程实施办法》等人才政策,努力打造“1小时人才圈”……但凡是人才,只要走近德州,都可以在有关政策支持下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德州给人才提供了卓然的地位。从市县到乡镇、从园区到企业、从职能部门到用人单位,倡导人才工作“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怎么强调都不过火、怎么抓紧都不过头”的工作理念。2015年以来,德州市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市级人才工作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4年增长并始终保持在5%以上,稳居山东省前列。

德州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国家级引智试验区——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德州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高端人才引领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以及460家国家级、省级企业创新平台,22家国家级、省级孵化器,30家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

德州为人才提供了温暖的家园。在人才安置方面,德州建设了近5000平方米的高水平人才综合服务中心,13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人才公寓,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服务质量,均居全省前列;生活居住、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一揽子服务事项,可以让各类人才在德州顺心工作、舒心生活、安心发展。

德州为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回报。今后,德州将在政策扶持方面,实施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实施“假日专家”工程;在平台建设方面,对高校、科研院所在德州独立建设或与德州共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每处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助;在服务保障方面颁发高层次人才“德州惠才卡”,享受绿色通道服务,真正做到用财富回报才智。

高质量发展凯歌高奏,绿水青山再露笑颜,四方英才济济拥至……这就是德州,一座不畏白浪滔天、敢于激流勇进的活力之城;一座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阳光之城;一座任君放马驱驰、携君共书未来的希望之城!

[责任编辑:盛酉优]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