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这就是山东 | 济宁弯道超车的“秘诀”:高新产业强力赋能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从引进富士康到打造消费电子新材料基地,一直以煤炭为标签的济宁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嬗变。

编者按: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取得了瞩目成绩。

进入新时代,山东更是以奋发姿态,锐意改革,迎难而上,勇当全国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排头兵。

百舸争流逐浪行。在全国新一轮的发展大局中,山东的主动担当和创新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信心和期待。

凤凰网山东年终特别策划《凤观齐鲁2019》深度报道系列——“这就是山东”,推出系列深度报道,讲述山东发展故事,展现山东发展成绩,传递山东发展信心,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充满活力的新山东!本期推出《济宁弯道超车的“秘诀”:高新产业强力赋能》,聚焦济宁在发展过程中弯道超车和不断超越的驱动力量。

地处经济欠发达的鲁西,济宁经济总量却一直保持着赶超的速度。目前济宁GDP总量位居全省第六。

济宁成功实现弯道超车的秘诀是什么?走进济宁,你就会发现,科技项目不断增多的鲁西大地,涌动着越来越多的发展活力。从引进富士康到打造消费电子新材料基地,一直以煤炭为标签的济宁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嬗变。

我们还看到,环保产业助推济宁支柱产业——煤炭产业不断转型,高端化工之路依然开启,而以消费电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断赋能济宁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济宁不断超越的驱动力量。

环保助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在鼎盛时期给济宁创造的财富一度超过全部财政收入的80%。虽然煤炭为济宁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同样损害了济宁的环境。“灰蒙蒙的天空,分不清楚到底是雾霾还是阴天”是当时人们对济宁的印象。

2017年,随着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增强以及济宁被纳入京津冀“2+26”通道城市,济宁发生了变化。

首先,济宁在山东率先启动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出台了济宁市环保工作量化赋分考核、生态补偿、问责、有奖举报等一系列制度办法。

2017年,济宁市积极探索“互联网+环保”新路径,并投入资金2.4亿元,建设济宁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对废气、废水、污水、空气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控。

同时,济宁还对煤炭堆场进行封闭改造。截至2018年年底,48家煤矿企业,除去基建矿井和停产矿井外,具备封闭建设条件的45家煤矿企业实施了封闭厂棚或筒仓建设;全市286家煤炭经营企业堆场,177家实施封闭建设,109家不具备建设条件的企业堆场进行了清理、取缔或转产。

在环保的倒逼下,一些企业反而抓住这次整改机遇,实现了转型升级。其中一些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走上高端化工发展之路,站在了价值链的最顶端。

例如兖州煤业,启动实施投资200亿元的煤电一体化、氢能源研发示范基地,构建煤炭清洁利用全产业链;通过开展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高效地推动智慧矿山、智能化采掘工作全面建设……一系列整改之后,2018年兖矿集团实现利润总额96亿元,超额完成省国资委下达的任务,提前两年实现“十三五”目标。

因环保而转型的企业还有很多。如济宁市同兴印刷厂通过改造、增加设备设施,安装VOCs空气净化设备,不仅改善了生产环境,也提高了公司经济效益;济宁鑫运达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实业公司,环保提升后,鑫运达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生产工艺的改善上,不仅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产品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打造文化产业城市名片

济宁是孔孟之乡、水浒故里,文化是济宁的优势所在。如何让文化成为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助力?济宁的答案是促进文旅融合以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2019年2月,济宁召开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会议提出,2019年,济宁文化和旅游工作将以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而济宁也是这么做的。

2018年,济宁成功承办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孔子文化节、央视中秋晚会“三大活动”,组建了济宁文旅集团,推进全域旅游。通过文旅融合,2018年,济宁游客突破7000万人次,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

2019年,济宁持续发力。通过加快尼山圣境二期、济州古城项目规划建设,加快鲁国故城和南旺分水枢纽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按照5A级标准提升兴隆文化园、水泊梁山、孟庙孟府景区品质,推进嘉祥青山、邹城上九山古村等创建4A级景区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力争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7500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突破800亿元。”这是济宁的目标。

除此之外,济宁还通过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扶持壹心文创、华粹文化、宣阜巷等文创企业,举办“创意济宁”文化产品设计大赛,制作传统文化动漫故事片等,让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活力。

例如壹心文创在诗礼夫子形象的基础上,设计出“御赐一品”系列文创衍生品及“诗礼儒生”形象,并借助AR技术,让群众与诗礼夫子轻松对话,进而让儒家文化获得新活力。

新兴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要想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当然离不开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新元素涌入,济宁的产业不断重组和裂变,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走向舞台中央并发挥其重要作用,“一煤独大”已成为过去式。

如在高端化工方面,济宁7家园区获省政府认定,华勤集团与倍耐力合作建设亚太地区唯一的高端轮胎研发中心;纺织服装领域,济宁规模企业达301家,如意集团成功收购全球氨纶第一品牌美国莱卡,一期投资100亿元建设高性能纤维产业基地;现代金融方面,济宁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174.2亿元,增长8.1%,高于GDP增速4.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6%;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今年济宁营收突破700亿元,华为大数据中心引领“数字经济”高端起步;新材料方面,济宁规模企业达50家,凯赛生物、山东益大等企业创出一批全国单项冠军……

而随着高新产业的发展,济宁动能转换取得显著成效。

据《2018年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587.76亿元(2017年)、占GDP比重12.7%,占比同口径提升0.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项目328个,占全部投资比重达13.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14.8个百分点、比2017年提速11.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6%,比2017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济宁新机场的正式获批,鲁南高铁的开工建设,绕城高速路网建设、京杭运河主航道升级改造,济宁的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而这也为吸引更多的高新产业和“双招双引”工作创造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责任编辑:李海婧]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