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走出36位将军,号称黄县抗大,这是哪所中学


来源:齐鲁晚报

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龙口一中共走出了36位共和国将军,它的校史犹如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缩影。

原标题:人文齐鲁| 走出36位将军,号称黄县抗大,这是哪所中学

核心提示:龙口一中,始名“崇实”,乃西方教士1892年所创。随着历史风云分流汇聚,几经变迁,数度更名。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学子奔走醒民众于昏睡;驱除日虏、解放中华,儒生投笔洗国土至殷红。一所学校竟然成为“黄县之抗大”、“革命干部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龙口一中共走出了36位共和国将军,它的校史犹如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缩影。

龙口一中,始名“崇实”,乃西方教士1892年所创。随着历史风云分流汇聚,几经变迁,数度更名。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学子奔走醒民众于昏睡;驱除日虏、解放中华,儒生投笔洗国土至殷红。一所学校竟然成为“黄县之抗大”、“革命干部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龙口一中共走出了36位共和国将军,它的校史犹如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缩影。

文|刘清源

龙口第一中学从1892年初创,先后主要经历了崇实学校、黄县县立中学、胶东公学、北海中学、省立黄县中学、黄县第一中学、龙口第一中学等时期。

百年前黄县高中校长(Charles Norris Hartwell)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1888年,美国传教士普鲁伊特(中文名字浦其维)夫妇来龙传教,于1892年在城北宋家疃创建了哈约翰学校,中国人称“华洋书院”,即崇实中学的前身。

开办之初,华洋书院仅有学生12人,学生每年除交京钱2吊外,其余费用都是由浦其维夫妇资助。浦其维夫人安娜来黄县前就是教师,学校的教学管理都由她一人担负。后来学校越办越好,学校经费才得到美国基督教浸信会的资助。

1906年的龙口港

随着声誉的剧增,崇实学校发展迅速。1920年夏,华北浸信会将数处教会学校合并于崇实学校,并添设了大学预科班,总其名曰崇实大学,内分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预科、神科、师范等部分,形式完整。崇实学校的学制、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效仿美国。1932年,黄县县立初级中学于校军场重建校舍后初具规模。本年有理化仪器680件,博物标本870件。动植物标本多是师生自行采集制作。图书馆有图书10425册,杂志695册,表册挂图322幅。另有中学生文库、小学生文库各一部。

学校还有跳级的规定,优等生可以跳级,而且可以连续跳级。如小栾家疃的李善一,由初小二年级直接升到四年级。又如登瀛村的闫怀生,初中上了两年就升到高中,高中上了两年就让他毕业,接着考上了北平朝阳大学,毕业后获法律学士学位。这种跳级的规定就是为了激励学生刻苦攻读。凡能跳级的都是品学兼优、智力超常、前途远大的学生。

在课程设置上,初小起设国语、算术、史地、自然、图画、音乐、体育、习字、劳作等课程;高小增加了英文课。高中增有大代数、欧几里德高级几何、微积分等课程,课业要求比其他中学要高要深。中学还增设宗教必修课,讲授一些教会必学知识。

据1934年崇实学院《同学录》记载,当时高、初中共六个年级中,有184名学生来自山东18个县和吉林、辽宁、河北等5个省。小学每年都保持在300人左右,中学350多人,神学院50多人。

从1912年到1935年间,崇实学校的历任校长中,有清代举人、留日学生、同盟会员、北京大学毕业者,这也直接引领了崇实的兼容、开放的校风。受新式教育理念影响,崇实学校师生的思想也走在了历史的前端。

1929年5月30日,崇实学校爱国师生举行“五卅”纪念大会,师生们认为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应当挂中国国旗,学校当局认为是美国创办的学校,当挂美国国旗,因此引发反对帝国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为内容的学潮,学潮持续了半年之久后,师生最终取得胜利,学校复课。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三天,即5月6日,黄县县立中学的学生就开始罢课,并派代表赴各小学及街头要所演讲宣传,声援北京学生。各校纷纷响应,游行示威,遂汇集于城隍庙开会,会上通过了向北京政府抗议的电文而后示威游行。中村、龙口的学生亦纷起响应。5月29日,黄县及登州的一批学生在龙口集会,敦促商人抵制日货,全体商人签署文书,一致同意。

“九·一八”事变后,就读初中并任教小学的杜纯德与本院进步师生成立“磨砺读书会”,组织学习新文学。杜纯德领导创办《磨砺周刊》杂志,谈论国事,交流思想,登载和介绍进步书籍和文章,宣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杀敌的事迹,与同事、同学探索和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学院成立“小小剧社”,编排演出进步戏剧,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他还与同学们一起,将从收音机中收听的前方战况编成战报,在学校和社会上散发,向群众介绍前方抗战形势。杜纯德曾在日记中写道:“人生在世,即使不能做岩石,也要做颗硬沙,要坚强,不要随波逐流。”

1938年5月,杜纯德主动与胶东民先总队部取得联系,与田少伯、丁方明等人在崇实学院建立“民先”支队部,任“民先”支队长,在学院发展民先组织,开展救亡活动,使一大批进步师生投入革命阵营。1939年3月,他到抗日根据地北海特委宣传部工作。后调任胶东《大众报》副刊编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10日在掖县(今莱州市)河南村与敌人相遇,为掩护同志壮烈牺牲,时年23岁。

冯玉祥与学校师生合影

1934年5月18日,学校运动会开幕第一天,冯玉祥将军乘一辆大轿车来到崇实学院,以基督教徒的名义进行参观访问。冯玉祥头戴六角草笠,上裱白布,面容安详,威严而朴实。冯将军开头说“兄弟在泰山读书”,接着抨击了不抵抗主义。他说:“中国人不抗日,连猪不如,连狗不如!”继而述其途中见闻感想,说:“此次在潍县参观工厂,情形极好,足见中国社会之进步,但此种情形恐怕不能长久,各帝国主义看中国是块肥肉都争着下筷子。我们年长的人离着棺材已经不远,当亡国奴也没几天,你们年轻人来日方长,若是当了亡国奴,遭罪的日子多着呢!所以有知识的青年当知所负责任之大……”

讲毕,赠运动会粗瓷大盘40个做奖品,并解释此奖品的意义说:“国家民族,日濒危亡,救危扶困,端赖青年。愿诸君体认运动大会之最高意义,将来以健儿身手,奠国如磐石之安。此物虽微薄,聊借其意云尔。”讲至此,在场健儿欢呼鼓掌。此后,冯玉祥将军和师生合影留念。

冯玉祥在学院门房进餐时还写了一副对联:“还我山河,一片精忠唯报国;驱尔异族,百年奇耻不共天”。冯玉祥的抗日宣传,深深地教育了师生,鼓舞了师生的抗日斗志。进步师生情绪激昂,讨论时事的气氛更为高涨了。

从1938年夏到1948年春,龙口一中的前身分支——胶东公学经历了十个年头,成为山东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它为抗战建国培养了6000多名人才,其中大部分从爱国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1938年8月,胶东公学在黄县县城原黄县县立中学校址正式开学,校长由北海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曹漫之兼任。办学宗旨是:培养抗战救国人才。招收的学生一般是地下党组织、地下抗日革命组织和已经公开的抗日救国会介绍来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部队抽调来的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的人(许多人在部队任指导员、政委等职务)。据不完全统计,仅从北大、北师大、上海交大等名校毕业的就有20多人。

胶东公学的学员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年龄较大的十八九岁,小的只有十四五岁。在抗日战争残酷的环境里,几十名老师带领着上百名满腔热情的学生,从胶东的西海之隅到东海之滨,跋山涉水,往来迁徙。在最艰苦的1940年至1942年,日寇频繁进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挑衅侵扰。仅1941年和1942年两年,在敌人的“扫荡”中,胶东公学遭受三次严重打击,牺牲了数十名教师、职工和学生。

[责任编辑:庞锐]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