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专访徐伟:让患者听得懂 让医学有温度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自动播放

“其实对待病人,最重要的两个字是真诚”。事实上,他确实是这样做的。

对话在5月的这个周五早晨9点。细雨过后的泉城,喧嚣似乎都已被冲刷干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段兴西路4号的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内显得尤为洁净。

推开门,徐伟起身向我们打招呼,许是行医多年久面病患,他看起来亲切而真诚。比起享誉省内外的名医身份,此刻的他似乎更像一位低调谦逊的书生。

少年的梦成为现实

1986年的夏天,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填志愿是每个考生的人生大事。

徐伟却半点犹豫都没有,10个志愿全部填了医学院校,也许自那时起或者在更早的时候,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已成为他的职业理想。

我们对话获悉,徐伟的父母皆为医生。

“我的父亲坐门诊,母亲则为一名中医,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在父母身后看他们行医治病,大概是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感觉成为一名医生就是我的责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尽管时过境迁,但我们还是从如今徐伟那坚定的话语中,看到了30多年前挥笔填报高考志愿时,那个毅然决然的少年。

1992年,徐伟自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

彼时,因为同为医生的父母敬重中国耳神经外科泰斗樊忠,徐伟选择攻读耳鼻喉专业方向研究生,并以第一名成绩入学。

10年后的2002年,学霸本色再次显现。那一年,徐伟再次以优异成绩完成在中科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的博士学业。

学成归来,徐伟自言,他感觉像换了个人般,无论是对自己的认知还是要求,都有了彻头彻尾的改变。

一切从零开始

而事实上,早在1995年,徐伟就已经是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科的一名住院医师。

“博士”归来,面对从耳鼻咽喉科到头颈外科的转变,如何把在山东省内尚属空白的头颈外科做起来,徐伟的付出可想而知。

徐伟回忆,从最开始,10多个小时的手术,拿下被科室同事认为不能手术挽救的复发肿瘤,到逐渐摸索前行,与许多学科专业协同合作,步步稳扎稳打,开拓出头颈外科一片新天地。

历史的契机在2004年出现。当时,山东省煤矿总医院由山东省立医院托管,耳鼻喉科的积极争取得到了医院和领导的支持。“这为我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徐伟说。

伴随着山东省立医院集团眼耳鼻喉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的前身)的成立,徐伟在头颈外科领域奋力前行。

“初来到这里的日子可谓是相当艰苦,印象中刚来的时候我们只有一台进口手术显微镜,耳科要用,我做激光也要用,我自己觉得非常珍贵。搬家的时候下着细雨,我站在卡车上扶着它从老院区到这里来……”徐伟回忆。

创业虽苦,但为了治好更多的人,他觉得很值得。

抱着以命换命的决心

医生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

据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徐伟所处的科室一天做四五台大手术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在问到他是如何在高压下调节自己时,他笑着说道:“谈不上调节,一年到头的确是透支体力,但是做医生的人都会有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它一直在鼓励和鞭策着我们。”

也正因如此,在徐伟带领的科室,从两三个人到七八个人,“披星戴月”已是惯例,“包括刚刚过去的昨夜。”徐伟笑言。

徐伟说,从医多年,他早已习惯这样拼命。

尽管在医患关系紧张又易于被放大的当前,医生的职业生涯拼命而疲惫,但徐伟对待病人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其实对待病人,最重要的两个字是真诚。你要关心病人,病人把命交给了你,如果你还含糊,得不到病人和家属的信任,交流就很困难。”徐伟说。

当然,他强调,这有一个前提:医生的医术必须也本应被病人认可。

事实上,他确实是这样做的。

不断的关注国内外最新医学研究成果,追求为每一位病人治疗到最好的结果;观察和随访治疗过的病人,长期保持随访,甚至终生随访,发现传统治疗模式中不被重视的问题,进而不断改进;每天,不管手术多晚,下手术台后都会再次巡视病房,保证每一个患者得到更为贴近的关照。

“这是作风的问题。”徐伟的话简单明了。

领域的开拓 医学的传承

尽管目前,徐伟带领团队在头颈外科专业方面很有建树,但他并不满足。

他总是想着:开拓更多的领域,更好的改进手术,治疗更多的患者,让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等等。

这比如,他率先在省内开创嗓音医学领域工作。

据介绍,嗓音外科对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特别精细,同时要和病人有特别好的交流,包括患者的心理问题等等,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门学科在国内发展比较慢。

但现实总要有一个“敢于第一个站出来的人”,徐伟他们当如是。

如今,在山东耳鼻喉医院,其嗓音外科已经拥有很好的团队,并且像沟状声带这种疑难复杂的嗓音疾病,其治疗水平已经处于国际水平。

多年来,徐伟在临床中摸索出一套系统治疗喉返神经麻痹的方法,他研发了自体脂肪加筋膜声带注射技术,开展了自体脂肪加腹直肌筋膜混合声带注射的方法治疗单侧喉返神经麻痹。声带注射加筋膜填充治疗沟状声带、声带显微缝合技术的广泛开展,使得全国各地的嗓音疾病患者慕名来到济南治疗。

“全国各地的患者到我们这里就医,这也给我们了相当大的鼓励,我们也会更加努力的培养带动年轻人,把专业做的更加精细,这也是我们学科发展的理想。王海波院长曾经不止一次的说,只要是耳鼻喉科的疾病,在我们这都得有专人去治疗。我们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徐伟的话掷地有声。

他同时表示,头颈外科,未来也要进一步的进行学科细化。

“在头颈外科,我们仍有很多领域等待开拓,我们会不断的努力,我也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够发扬创新精神,未来在等着他们。”徐伟笑着说。

我们知道,这也是他对新时代的年轻医生寄予的厚望。

 

 

以下为对话摘录:

凤凰网山东:请问于1992年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的你基于什么选择医生这一行业?家庭熏陶还是个人兴趣?

徐伟:兼而有之。高考时,可以填十个志愿,我全部填的是医学院校。此为兴趣。小时候我经常跟随父亲看门诊,母亲是中医,我经常看她开药方、做针灸。其中,做针灸时,我就捧个小盒在后面跟着,经历了很多。在这个环境中成长,想做一名医生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凤凰网山东:在同为医生的父母的支持下,你大学毕业后选择攻读耳鼻喉专业方向,并以第一名成绩入学。请问,作为曾经的学霸,你如何看待该领域的传承与发展的?

徐伟:学耳鼻喉专业确实和家庭存在关联,山东耳鼻喉学科也确实很厉害,像孙鸿泉、樊忠、王天铎等等,名声很大。特别是樊忠教授,他是国内耳神经外科创始人之一。这个专业不仅仅是做关于耳朵的手术,还要做颅内手术,当时我对这个专业非常神往,所以毕业时,特别想进入耳鼻喉科学耳神经外科专业。

凤凰网山东:学成归来后,你职业规划如何?和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如何结缘?

徐伟:后来,我选择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去读头颈外科博士,这也是我对自己职业的谋划。

我硕士研究生时读的是咽喉专业,咽喉肿瘤当时做的最好的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我也是做了很久的准备才考进去的。进去之后对自己的认识、要求有了彻底的改变。

回来以后像换了一个人一般,自己变得很谨慎,也不知道能不能做起来,因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从开始做一个认为不能解决的大的复发肿瘤,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奋斗,把手术拿了下来。从那开始,让科室对我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我之前在省立医院待过一段时间,和大家比较熟悉,和一些学科建立起了一些联系,所以逐渐的就开始按照我学习的思路、技术和想法,努力的把工作的路探清楚。

凤凰网山东: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你的眼中,你和你所处的这家医院到底经历了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徐伟:耳鼻喉医院学科带头人是王海波教授,在我从北京回来以后,可以说我们是志同道合,都希望能把学科发展起来。但是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科当时只有35张床。

从2003年起,我们就在积极的谋划如何把耳鼻喉科做大,如何让学科进一步发展,历史的契机就是煤矿医院被山东省立医院托管了,我们就积极的要求耳鼻喉科到这里发展,也得到了医院和领导的支持。于是2005年我们就搬到了这里。

在这里的日子可谓是相当艰苦,但是一步步的创业。我印象中刚来的时候我们只有一台进口手术显微镜,耳科也要用,我做激光也要用,我自己觉得非常珍贵。搬家来的那一天,天下着毛毛雨,我站在卡车上,扶着它,从老院区一直到这里来。

凤凰网山东:听人介绍,你们所处的科室,一天做四五台大手术为家常便饭。如此高压下,你如何调节?有如何平衡管理、技术与自我?

徐伟:说不上调节,我有时候给我的老病人发句感慨说,我们在用自己的命换你们的命啊,一年到头确实是透支体力,但是做医生的人都会有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还有从学医初始的事业心,一直在鼓励鞭策着我们。包括我现在的科室,有七八个人组成的团队,他们都很拼命,我们经常到半夜,包括昨天。

凤凰网山东:对于长期以来,从事临床研究并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你来说,可以用硕果累累来形容,请问你是怎样做到的?与此同时,作为科室的管理者并不容易,请问您如何管理并带好头颈外科室走在所处医院乃至行业的前列的?

徐伟:这包括很多方面。一是对自己工作的重视,责任心,我们这些年在业务上的提高,我们特别认真的在观察和随访治疗过的病人,我们治疗后的病人,会长期保持随访,甚至终生都在随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传统治疗模式中不被重视的问题,通过这些结果,我们努力的在改进治疗方式,通过这些改进,我们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可以说是我们工作的主线。二、在改进的同时,需要你不断的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成果,多学习,多读文献,在工作上,追求为每一位病人治疗到最好的结果。三、在手术恢复过程中,不要出现问题。保持对病人的关心,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保持随访,给病人提高便利条件等等。这也是作风的问题。

凤凰网山东:近年来,医改政策频繁落地,山东走在前列。但我们知道,要想进行任何改革创新,都会面临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固化思维、惯性阻力和机制壁垒,那么你及其团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突破的?

徐伟:国家的政策,我们一方面是努力的去执行,去调整。国家目前在医改政策上逐渐规范,更加理性和细化。在对病人治疗方面还应该更细化,让病人少花钱,能够达到尽短时间内治好病人的目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家是一致的。

凤凰网山东:目前,从科室到医院,在国内头颈医学界声誉卓著,但你并不满足,一直在填补很多领域的空白,在省内率先开创嗓音医学领域的工作。请问你对科室和医院的未来有何规划和期许?

徐伟:我们现在整个耳鼻喉科已经分了15个专业,这是我们学科带头人王海波教授共同努力,也希望学科壮大发展的主线,在头颈外科,未来也要进一步的去细化。嗓音外科应该说是我以前的一个梦想,嗓音外科需要特别精细,同时要和病人有特别好的交流。这里面包括很多心理的问题,因为嗓音的问题包括自己对自己声音的满意度,和其他人交流的感触怎样,很多问题。所以这门学科在国内发展比较慢。这不是手术大小问题,手术做大了,可能声音更差了,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团队了,而且像目前沟状声带这种复杂疑难的嗓音疾病,我们已经处于国际水平了。在头颈外科,我们还有很多领域等待开拓,这些就要交给我们的年轻人了,去进一步开拓。

王海波教授曾经不止一次的说,只要是耳鼻喉科的疾病,在我们这都得有专人去治疗。我们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现在国内很多省份的奇奇怪怪的病人,都能到我们这里来,这也给我们了相当大的鼓励,我们也会更加努力的培养带动年轻人,把专业做的更加精细,这也是我们学科发展的理想。

 

 文丨毕洁丹

图丨张鹏

[责任编辑:毕洁丹]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专访徐伟:让患者听得懂 让医学有温度 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80620/9/wemedia/0682caf7262e4efacb82342cd389cdaaf190f02c_size302_w640_h360.png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