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胶东红色文学概念在鲁泛起涟漪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原标题:胶东红色文学胶东是一片革命热土,自然也是文学的热土。不是革命一定要浸洇艺术,而是这里的文学作品来源于出自抗争本能而与革命同命运共呼吸的现实生活。打开《胶东红色文学研究》细读,在里面看到了很多耳

文/赵林云

生活在山东半岛的省会济南,因为种种原因,经常到胶东去,得以一次次亲近那边的山海风光,并为之倾倒。然而,出现在眼前的这本《胶东红色文学研究》,呈现出另一种文化景色。刚开始拿到它,我心里还多少有一点疑虑,一旦打开细读时,居然很有些爱不释手。我在里面看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看到不少温暖亲切的作家名字,也勾起了过去岁月中与文学阅读有关的某些回忆。

印象最早也最深的是读《苦菜花》。那是在上世纪1979年代,父亲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本旧书。书已经旧得不能再旧了,不仅纸已经发黄,最前面和最后面大概有十几页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中间的部分,仍然很厚。因为知道是禁书,读起来就天然带有一种神秘感,格外提着神,总是先下意识地看看院子里有没有生人进来,然后再翻书。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书中写到部队夜间行军,要用破布包住马蹄,以免发出响声惊动敌人。这些细节看得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仿佛很是担心万一弄出响声就会被敌人发现,连累了部队。

再后来的记忆是读《黎明的河边》,这时候的政治气氛已经没有先前那么紧张了。但那篇小说中河流的波光,岸边的空旷,艰难的抉择,战斗的惨烈,人物的勇敢,生命的悲壮等,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似乎一想起来,还能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

再就到了1980年代以后,先后读到了莫言的《红高粱》和尤凤伟的《五月乡战》,都写得恢弘高远,荡气回肠,读则印象深刻,几乎过目不忘。

对于宽泛意义上的胶东文学,还有一些是经多种渠道或者只是通过其他艺术形式接触到的。比如,《苦菜花》是先读的小说,后看的电影,而《地雷战》看了无数遍电影,却一直无缘读到文字的作品,《渔岛怒潮》也只看过电影。

然而,在认真阅读了这本学术专著之后才发现,自己对胶东红色文学的感受尽管深刻但难免显得支离破碎,虽有不少零星的阅读涉猎却缺乏系统的涵盖与有机整合。而像杨振声、冰心、王统照、臧克家、曲波、董均伦这些作家,当他们的名字并列在一起出现我眼前时,才会发觉胶东红色文学阵营的强大与完整。

在书中,我还看到一些过去自己知之甚少的作家作品及其重要影响,尤以新编历史京剧《闯王进京》为典型的胶东地区红色戏剧为代表,艺术成就可观,名声遍及全国,它们是胶东半岛红色文学版图中举足轻重的部分。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半岛的贡献都不可小觑。那些年里,光是先后参军的胶东子弟兵就多达50万人。因此,说胶东半岛是革命的半岛毫不为过,而胶东文学在整体上可以称之为热血文学,最起码也是暖人至深的温热文学。

胶东是一片革命热土,自然也是文学的热土。不是革命一定要浸洇艺术,而是这里的文学作品来源于出自抗争本能而与革命同命运共呼吸的现实生活。文学有缘和革命同步,自然就会拥有同样的质朴和辉煌。它的内涵总是与这片土地深切相连,它的温度也必然高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地域和领域的文学。

对于概念提出不久的胶东红色文学而言,要想有所收获,细致检索与高度整合,寻觅发现与深入探知,准确描绘与客观评价等,都是必做的功课。在这方面,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已经提供出一些有效的入口和路径。正如书中所言,它要“重新定位胶东红色文学历史地位与文学地位,为胶东文学‘正名’,提高胶东红色文学名气和学术影响”。现在来看,这些目的它基本达到了。

这本书的作者年轻而富有热情,且已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加之本身也是临沂革命老区生人,对红色文学研究天然地多一份感情与投入。

更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在对胶东红色文学用力挖掘条分缕析的同时,还对某些战争文学中的杀戮事实与现象进行了带有形而上意味的深挚思索。比如,在探讨董均伦的红色小说成就时,作者从战争法则与人性伦理的关系切入,对杀人的举动与行为试图进行颇具理性色彩的人文探测,并进一步引申至《水浒传》中李逵等人杀戮动机的反思,从中看出对传统章回小说的借鉴。别说是在红色文学的研究中,就是在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考察中,都很难达到如此的深度。这也为以后对战争文学中关于杀伐行为的人性思考埋下拓荒似的伏笔。

当然,从更高的希望和标准出发,如果在这样的研究视野里,能够再有对《渔岛怒潮》的文本探究与挖掘,有对冯德英《苦菜花》内涵的重新解读,有对尤凤伟《五月乡战》的纳入与分析,书中有些落于常规的考察方法能够有所创新,已有的某些观点得以进一步提炼,已经闪现出的某些亮点能够再度强力聚焦,那么,胶东红色文学的研究工作,就不仅仅能为文学史增光添彩,甚至能为这片土地的现实生存与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借鉴。那样的话,作者功莫大焉。

此外,胶东半岛红色文学与沂蒙红色文学之间的关系,与山东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与全国其他省份与地区的海滨红色文学之间的关系等等,是不是也都应该在“胶东红色文学”概念提出之后必须予以考虑的。

好在,因为这本书,这一切都有了可能。 

读完整本书,就仿佛带着古旧的记忆和崭新的体验,重新体验了一遍胶东半岛红色岁月的文字洗礼:有的记忆被激活,有的感知被唤醒,有的知识被更新。

如果再有机会到胶东去,我很可能会照着这本书提及的作品所写到的地方,看看它,走近它,再度感受下它的温度。

[责任编辑:吴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