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问答齐鲁|南北交接的山东使命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新时代的中国,地处南北交接之地、位于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区之间的山东已被中央高层寄予了新的使命——“走在前列”。

资料图

齐鲁大地,重任在肩。

新时代的中国,地处南北交接之地、位于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区之间的山东已被中央高层寄予了新的使命——“走在前列”。

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动力源之一,山东能否完成上述使命对于中国北方经济格局的改变具有关键作用。

而上述使命的背后,山东有着现实的忧虑与远思。毕竟,此前外界已有“被江苏超越且差距越拉越大,山东需谨防‘东北式’滑落”的提醒。

忧思堆积,兼顾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的变革也就此而来。

数字背后

2017年12月16日,山东省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前11月经济数据。

山东省统计局称,今年前11个月,山东经济继续持稳向好,高技术产业成增长“新势力”,部分现行数据反映这一经济大省发展后劲相当充足。

数据显示:1—11月,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增速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45.7%,取代资源、能源类行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引擎。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1.4%、112.5%和359.1%。

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指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作为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这一数值的增降幅则直接显示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质量的优劣。

而上述“10.8%”增幅数据意味着,在全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该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牛鼻子工程的当前,山东新产业新技术已形成新“势力”。

官方数据还显示,同期,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6.9%;服务业完成投资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982.1亿元,增长7.4%(其中,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3.7%,增速已连续5个月回落;亿元以上项目带动力强,完成投资增长18.1%,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119.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购进价格上涨7.5%等系列经济数据也显示,山东工业加快换挡升级的同时,其有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而保持稳定的市场供求关系也意味着市场信心被再次提振。

市场信息的提振、经济热度的提升背后,是山东“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尤其是这一沿海大省被中央高层寄予“走在前列”厚望的当前。

使命使然,山东如何安排备受关注。

今年6月,擘划山东未来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给出回答:把“走在前列”作为山东长期坚持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四个月后的10月30日—31日,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对山东“走在前列”作出相应安排,即:到2020年,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到2035年,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到本世纪中叶,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走在前列。

上述安排下,一场以聚焦聚力“走在前列”为目标的山东行动就此而来。

随之而变的是山东省的经济版图。山东相继召开了国有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大会,并出台相应的双“十条意见”,详述非公经济发展路线图与任务表的背景下,山东国有企业、民营经济正在以不同于过去的方式再次起跑。

而传统产业与新思维对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脱颖而出,也为“群象经济”注入着新的活力。

“一个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共融共享的产业生态集群已然在齐鲁大地扎根。这个一度占据中国经济第二把‘交椅’,却又在经济新常态中得而复失的经济大省,正在以新姿态争取着自己的位势。”对此,《经济观察报》撰文表示。

忧虑与远思

如此镜像之后,是山东的忧虑与远思。

众所周知,在中国排名前列的经济大省中,山东省的纬度最高,北邻京津冀,南接苏豫皖,与东北三省隔海相望。

得天独厚的区位,良好的经济基础,一系列优势条件决定了山东在全国经济中的角色定位: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的战略节点。

事实上,地处南北交接分界线的山东也一直是中国经济重要动力源之一:农业增加值全国第一,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第二,服务业增加值全国第三。这得益于山东的“群像经济”,特别是2003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上述经济模式优势尽显。

彼时,山东凭借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传统资源型企业,一举超越江苏,坐稳全国第二。

但2009年经济危机后,伴随中国经济换挡减速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让山东“群像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此,山东财经大学教授陈华公开表示,山东以钢铁、煤炭、水泥、化工和造纸为主导产业,给人传统的印象是“傻大黑粗”。即使大型民企,如魏桥集团、信发集团、南山集团,也都靠传统资源型产业。在新常态下,这些产业无一不面临着产能过剩与节能减排的双重重压,山东“群象经济”举步维艰。

据统计,山东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中,86%的成本为直接材料费用。

久而久之,不仅备受冲击的“群象”个个大而全,难免陷入自我封闭、效率低下、创新乏力的怪圈,而且本就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也失去了良好的发育和成长环境。

区域经济本来如同自然生态,任何一方面的倾折都会对整体造成积压。

2009年,山东被江苏反超,国内省份经济排名退至第三位。而被超之后,山东与苏粤的差距不断被拉大。

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省份GDP总量前3名仍然是广东、江苏、山东,尽管排位与2015年相同,但山东6.7万亿的GDP规模与粤、苏两省相比差距高达1.3万亿和近万亿。

与此同时,本就相对弱势的民营经济更是问题频出:进入2017年以来,山东省内民企因债务问题更是火烧连营,华盛江泉、天信系、齐星、西王以及省内大型企业魏桥先后涉入……

与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相比,山东省相对落后的思维视野、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也让当地的政商关系、营商环境与苏浙粤等省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一份调查问卷显示,46%的山东企业家认为“民间投资存在所有制歧视”。而在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方面,民营企业在诸如出版、医疗、石油等领域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把民营企业排斥在外。

《经济观察报》引述一行业人士的话语称:“与苏浙粤等沿海地区相比,山东改善营商环境、提振民营经济,最大的障碍就是多年固化下来的、保守的思想观念,而改变它绝非朝夕。”

此外,夹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的山东近年来在争取中央政策上虽有成绩,但与北上广深、苏浙皖豫相比,依旧乏善可陈。

一系列事件透露出某些经济预警信号。种种因素叠加下,即将过去的2017年中,诸如“谨防山东‘东北式’滑落”、“东北经济衰落后下一个会是山东吗?”等声音在坊间不胫而走。

变革

忧虑堆积,事关山东未来的远思与讨论在更大范围引发波澜。

“山东必须做出改变,或者说山东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山东一政情观察人士直言,改变亦需一场更深层次的政府变革。

今年4月,山东党政主官双双更替。

4月1日,刘家义在审计署审计长任上空降山东出任省委书记。刘家义此前一直在审计系统体系内工作。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看来,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扮演着“先行军”和“突破口”的重要作用。

就在刘家义空降山东10日后的4月11日,曾有海关总署副署长,浙江副省长,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工作经历的龚正,由山东省委副书记出任山东代省长,随后不久,完成“去代转正”。

此外,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亦在当月出任山东省委副书记。而王文涛仕途起步于上海,曾任职上海黄浦区区长、黄浦区委书记等职务,此后又转战云南、江西两个省份担任要职。

山东高层人事调整被各方高度关注的同时,也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这些来自中央和南方的干部在给山东官场注入新鲜血液、涤荡北方官场风气,加强南北方观念融合的同时,也将肩负带领山东实现“由大到强”、“走在前列”的使命。

政治领域发生改变的同时,经济领域的变革也在发生。

2017年4月,被誉为“强省建设关键一招”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正式启动。

新旧动能转换,政府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简政放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期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标学习等十分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的一年中,一场大规模的省域内甚至省际间的交流学习在山东展开。 

凤凰网山东梳理发现,仅7月份期间,烟台、枣庄、淄博、潍坊等山东多个地市党政考察团先后展开济、青之行。

对于一月之内,如此密集地取经“济青”,政策观察人士认为,尽管山东地市之间的交流取经已是常态,但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日趋迫切的当前,省内城市对标“济青”,借鉴、吸收这两大城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经验,为“我”所用,或将是这场密集“取经”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省际之间的干部交流学习也在发生。

以济南为例,除今年5月初,济南“史上级别最高”的党政考察团在王文涛的带领下,用5天的时间辗转杭州、合肥和郑州三市密集学习外,该市曾有150名年轻干部分赴7个领域进行挂职锻炼,其中10名干部离开济南,到南方先进城市挂职学习……

而在淄博等地市,事关解放思想大讨论对标先进学习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其中,淄博《关于在全市开展学习先进对标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就在当地引发“比、学、赶”的热潮。

裂变已现

政经两大领域的变化,以及干部思想观念的融合,已经让处于南北交接之地的山东开始迸发活力与激情。

传统行业的突破为最佳例证,山东如意集团是其中的一个。近年来,该集团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改造传统生产线,在收购日本两个主板上市的服装公司、澳大利亚棉花基地和英国的泰勒毛纺厂后,又斥巨资进行智能化改造。如今,如意织出来的高级面料一米卖价从原来的67元,涨到了1000多元。LV、Dior这些世界顶级奢侈品牌,每五件产品中就有一件用的是如意面料。 

传统企业如意集团的蝶变,仅仅是山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而这样的例子显然与“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的山东顶层设计,存在直接联系。

传统产业得以突破的同时,山东国企改革新一轮浪潮来袭:这一年,在国企混改“第一单”、“第二单”相继落地、实施的同时,以院改企为代表的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在同步推进。 

“目前,山东全省国有资本正向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工、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加快集聚。落实十九大精神,我们将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斌对外表示。

国企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补民企短板也在进行。毕竟,补上述短板,不仅要让“大象”卸下包袱重新起舞,更重要的是激发创富潜能,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以增量带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落地,最终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和产业集群。

为此,2017年,山东陆续出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十条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的意见、部署5大行动30项改革任务,与政务环境先进省份比“优”等措施频出。

即使如此,山东依然处在追赶状态。

从万人创业率看,2016年山东平均每万人创办市场主体721户,而浙江是950户、江苏875户、广东826户。从注册资本(金)数量看,到2016年底,山东实有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仅相当于广东的45.1%、江苏的61.2%和浙江的91.5%。

差距不只是在市场主体层面。在“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中,浙江、江苏、广东入围企业数量位居前三名,分别达到134家、94家和50家,而山东仅有46家。

不过,种种措施的保证下,目前,山东正在构建一个由大中小企业组建的、布局完整的经济生态,“群象”身下不同梯次的经济生态结构正逐渐丰满起来。

随着这场政府变革的持续推进以及前述诸多措施的次第展开,这个地处中国南北交接之地、承担“走在前列”历史使命的省份,正在以积极的姿态革新痼疾、争取着自己的位势。

[责任编辑:盛酉优]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