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博山传统村落记忆|陈疃村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陈疃村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以东一千米处,大寨山南麓,纯山区。东与板山村相邻,西与东池村接壤,南边是仲临公路和淄河,北靠大寨山。过去,民房多为破陋草房,现95%以上盖新房,还建村民宿舍楼一处,居住条件有较

陈疃村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以东一千米处,大寨山南麓,纯山区。东与板山村相邻,西与东池村接壤,南边是仲临公路和淄河,北靠大寨山。过去,民房多为破陋草房,现95%以上盖新房,还建村民宿舍楼一处,居住条件有较大的变化,共有186户,473人。主要经济树有桃、樱桃、核桃、杏。

据《笼水赵氏谱》载:“始祖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为避乱迁益都颜神镇。十二世镇汝迁居陈疃庄。”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陈世墓碑》载,“十二世祖讳德才自益都岳阴庄迁于大寨常山峪下定居焉,赐名曰‘陈疃’。”据此,明代万历年间即已建村。明崇祯元年(1628)《重修顺德庙碑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志公庙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顺德庙碑》均有“陈疃庄”村名的记载。后到清末民初,才因方位区别,形成“东陈疃”“西陈疃”两行政村。

陈疃自然村形成于元末,建制于明朝中叶;元末隶属中书省益都路益都县颜神镇;明朝隶属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清初隶属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清末隶属博山县;中华民国属博山县;1958年隶属博山区池上公社;1984年隶属池上乡;1995年隶属池上镇至今。

古村陈疃位于黑虎寨之阳。相传远古时候,黑虎寨悬崖绝壁上有一只黑色大壁虎。(当地人称为黑虎或蝎虎),黑虎借西北之阴气修炼成精后,时常在大风大雨天祸害乡邻。曾在某年的夏天,小南峪村父子二人到池上赶大集,途中黑虎出没,忽然狂风大作,昏天地暗,却见一双魔爪从天而降。不一会儿,风停而散,父子二人却无了踪影。清末,陈疃一村妇上山挖野菜,刚到山寨之东坳口处,就见一个巨大的黑影向她袭来。村妇惊讶之际,一位银发飘飘的老者出现。他手扬拂尘,大声道:“孽畜!再敢祸害这里百姓,随我去吧!”黑影化作青烟不见了。村妇赶紧磕头谢恩,一抬头却不见老者的踪影。方悟这是神仙相救,她从此成为“顺德夫人庙”信女。

古村陈疃东有青龙岭,西有凤凰台,可谓风水宝地。建村不久,陈氏祖人凭借他的勤劳和诚信,成为该村的名门望族。陈疃村临河而建,地质相对肥沃湿润,非常适宜榆树的生长。“榆树是不吃饲料的大肥猪”的说法,流传至今。当时“陈家蓝门大院”开始红火了起来。陈家大院占地约1亩半,有房屋30多间,正屋为古代砖瓦结构,大门口有粉白的大照壁,门两侧筑有粉墙,左右有石狮一对,并有拴马石。大门内有通道直通二门,大门与二门之间是厢房,各自组成小型院落。当年陈家仅长工多达20多人,喂有驴、骡、牛、羊,经营馒头房、油坊、酒店,生意红火。

陈疃村的陈氏、张氏、胡氏,自安居以来,非常注重教育和礼节,形成了良好家风、族风,新中国成立后曾涌现出了一大批祖国有用人才。

西陈疃村有两棵古槐,其中一棵生长了百年,西边的一棵死去,20米处有一棵小国槐正在生长,这棵小树正是它的后代。古槐北面,老校舍的东墙碹下隐藏着一口常年不竭的古井。前人用绳拔水,天长日久,井沿口的石头上有多处井绳磨出的沟痕,足有两三厘米深,井台上的石头也被人们踩得光滑明亮。这是古井历史的见证。古井被后人取名校泉。校泉用乳汁一样的甘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陈疃人。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校泉上方加盖了数间房舍,成立了池冯区诊所,当年胡以政、韦至宜等名医都在此工作过。

古井西一百米处有玄天庙,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全石建筑,结构精美,近五百年来完好无损。

池冯区烈士祠在西陈疃村西。1945年,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责成中共池冯区委、区公所自筹资金、物料改建。2013年11月,烈士祠迁往大南峪八宝山。

时至今日,黑虎寨黑虎显圣,顺德夫人保佑一方平安。青龙岭,凤凰台风水依旧,养育着陈疃人才辈出,为国尽忠,为村争光。女儿崖彰显着淳朴的民风。乡绅地主大院的繁荣场景,还有那俗语“赵庄槐树、陈疃榆树”的深刻内涵,以及解放初的诊所。村中古槐发新枝,象征着陈疃村人在奔小康路上充满着无比的干劲和活力……

[责任编辑:蔡侃]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