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博山名人范仲淹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彬州(今陕西彬县),后迁平江(今江苏吴县),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无论是在道德人格、文学创作方面还是在勤政爱民、忠君为国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彬州(今陕西彬县),后迁平江(今江苏吴县),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无论是在道德人格、文学创作方面还是在勤政爱民、忠君为国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士大夫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很多他生活过的地方都修建了范公祠,博山的范公祠就是其中一处。    范仲淹不是博山人,为什么博山会建纪念祠呢?据史料记载,博山是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就是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博山的荆山寺读书学习。后人敬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祠纪念。    范公祠是一组以范泉为中心的古代建筑群,南与因园为邻,北隔青州古道与怡园相对,西有范河。范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以前(具体建祠时间无考),清朝,民国时期曾对该祠进行过修葺,九四年博山区人民政府又对其进行了整修,至今祠堂保护完好,范公祠堂内设大型范仲淹故事壁画和范公塑像。整个建筑高下相间,随势安排,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给人以古色古香,古朴典雅之感。    范泉:位于范公祠的中心,为秋谷泉群之冠。范泉池长6.7米,宽5.4米,深2.6米。四周有石栏为护,在东西栏板上均刻有篆书“范泉”二字。范泉,泉水自底涌出,甘洌清澈,累累若贯珠,忽大忽小,忽聚忽散,满池珠矶,晶莹夺目,与济南的珍珠泉有异地同景之感。    范公亭,始建于明代,原亭坐落于范泉池以南,年久失修,早已颓废。后人整修范公祠时将范公亭迁建于范泉以北。该亭重檐八角,曲栏回廊,丹窗朱户,造型精巧,颇宜体憩。石雕影壁“山高水长”:它位于范泉的西面,始建于明代,是范公祠中的重要文物之一。该影壁长3.5米,高2.3米,东面雕刻“山高水长”四个擘窠大字,是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淄川大书法家张中发先生的书法杰作,影壁中的“山高水长”四个大字左侧的题跋是大书法家张中发之弟张志发所撰。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大书法家张中发邀请亲朋好友到范公祠游览名胜贤址,触景生情,深为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于是就地取材,捞取范泉池中的扎草一把为笔,在范公祠内的墙壁上写下四个大字“山高水长”,其语意是对范公高风亮节的赞扬。影壁落成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保护完好。

范仲淹与博山后乐桥

后乐桥,古称“荆山桥”, 后人敬佩范仲淹的政绩和节操更名为“后乐桥”,取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之名句。后乐桥始建于明代。位于范公祠与怡园之间,东西横跨范河。

后乐桥系一单孔尖拱石桥,长24米,宽6.7米,两侧有石护栏。桥面北侧凿石槽为渠,宽0.35米,深0.15米,范泉之水一股经此流入城内。后乐桥与古交通要道相接,“桥东山径可通西河、源泉、天河、马鹿、朱崖等社,可达郡城《颜神镇志.关梁》)。可见自古此桥就是连接东部的青州的交通要冲。“桥上流水,桥下行人”是后乐桥的一大奇观。桥下范河北流,行人、车辆也能从孔洞下行走。早年秋谷、两平、福山、西河一带生产的煤炭、陶瓷和农副产品,都用小车和畜力运输经此桥下。

据当代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说,此种桥梁,全国仅有2座,上其一焉。这种尖拱石桥在支撑、承重方面都优于圆拱桥。

[责任编辑:蔡侃]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