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教育快评:大学课堂是怎么变“水”的?


来源:凤凰教育

在大学当前的运行机制下,教师的权力非常有限,课堂“水化”也情有可原。想改善大学课堂“水化”现象,不能只给教师责任而不给权力。

原标题:教育快评:大学课堂是怎么变“水”的?

据媒体报道,当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彭美勋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改完《材料物理性能》这门课的试卷时,他感到极度心寒——77份试卷,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卷面成绩达到了55分的及格线,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拿到了二三十分,还有不少十几分、几分的同学。这位老师核算成绩的时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与纠结:严格把关还是全面放水?(8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教师,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就是莫大的奖励。严格把关,将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挂科,他压力巨大,还可能遭到学生的谩骂;全面放水,可能皆大欢喜,但有悖自己多年坚持的教学底线和原则,不仅对学生不负责任,自己良心上也过不去。于是,每次考试评分就变成了教师良心的煎熬。

但是为什么学生会骂严格要求、实事求是给成绩的教师呢?

在报道中,湖南科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吴强(化名)愤怒地认为:期末突击复习时,他花在《材料物理性能》这门课上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甚至超过了其他5门课程加起来的总和,可为什么那些没有用心复习的课程都过了,成绩还不错,这门却挂了?

这种情况在大学中比较常见。不同专业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高等数学等理论学科,一门课花费的时间是其他简单易学的课程的好几倍,却还得不了高分。学生觉得委屈,甚至觉得这些课程的老师是“变态”,故意刁难学生。

这种根深蒂固的,只有数没有量的愚蠢思维方式深入人心。我们一直把英语、数学、语文、历史等学科放在一起比较,且进行加减运算。在人们心目中,数学的100分和历史的100分是等价的。而事实上,是不等价,而且是无法比较的。学生把易得高分的学科分数和较难学科的分数进行比较,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却总是把不同学科的成绩加来减去并习以为常。这使得学生把个人努力感受和分数高低划上了等号。

其实在大学,根本没有什么容易的科目,无论历史、文学还是物理、数学,真的严格起来,学的都不容易。可是为什么有的教师的课程容易拿高分,有的不容易拿高分呢?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现在愈演愈烈的一种教师评价方式:学生评教。学生在不同学科分数可以比较的不当认识的基础上,很容易主观上把分数低的原因强加到教师的“偏见”上。所以在学生评教时,严格要求的教师在学生背后的一片谩骂声中,得到低分是很正常的。所以那些主观题目比较多的课程,老师很容易给学生高分,以求得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在这种评价机制和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聘等结合起来之后,能“放水”的教师就放水,皆大欢喜。而那些客观题目比较多的数学、物理等课程则年年被学生骂,直至教师采用其他方式放水。

当然,当教师在逆淘汰的机制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也有学生认为,如果课程真的有用,分数低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校里面,课程是由谁决定的呢?普通教师是没有权力的。按说应该是比较厉害的教授主导课程的走向。可是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职称评价体系,让科研和教学几乎完全分开,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教学成果。教学难以相长,课程又怎么更新呢?

在大学当前的运行机制下,教师的权力非常有限,课堂“水化”也情有可原。想改善大学课堂“水化”现象,不能只给教师责任而不给权力。只有教学权力和教学责任相匹配,才能阻止课堂“水化”,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作者 蒋永红,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刘学]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