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人民日报关注山东沾化区转型农民 种粮转种枣助推农业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在2017年01月22日10版《新农村周刊》刊发了文章《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农民不种粮食种冬枣,盐碱滩涂变枣园粮农如何变成了枣农(寻找转型农民系列之三)》。

产业链条有多长?

“现在,我们农民不仅会种冬枣、卖冬枣,还会卖风景。”孙观朋自豪地说。

“每年冬枣成熟季,时值国庆小长假,自驾游、休闲游、组团游的汽车长龙成为枣园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沾化已建成157个冬枣采摘基地。

仅去年国庆小长假,沾化接待游客1115.7万人次,拓宽了冬枣销售渠道,催热了沾化旅游市场;运输、包装、餐饮、劳动力市场等行业随同跃升,农民收入蹿高,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07亿元。

“将冬枣产业用旅游‘串’起来,以旅游拉动农业,以农业带动商贸,以商贸促进工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沾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令峰说。

链条舞起来,全靠龙头带。“一颗冬枣在沾化能吃干榨尽。”郭庆宏介绍,“沾化发展冬枣深加工,成功研发出冬枣汁、枣酒、冬枣醋饮、冬枣脆片、冬枣罐头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枣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也可用来制作手工艺品。”

深加工提高了附加值,使冬枣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迈进。目前,全区各类枣制品加工企业30多家,销售收入达50亿元。

“如今,沾化冬枣的市场竞争,已不单是产品质量竞争,更是品牌、文化的竞争,是一种被物化了的精致生活的象征。赋予冬枣绿色、环保、安全、健康、文化,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视觉、情感、审美的需要。”孔令峰说,“品牌、文化是沾化冬枣产业发展的凤之翼。”

冬枣文化红胜火。沾化着力挖掘冬枣文化内核,建起了沾化冬枣博物馆、民俗文化馆,出版了《中华红玛瑙—沾化冬枣诗集》,编撰了文学作品集《沾化冬枣》,谱写了《冬枣颂》《枣嫂》《大红冬枣送亲人》等歌曲,编写了《冬枣树下》等戏曲剧本。

从种粮到种冬枣,从单纯的种植冬枣,到发展冬枣加工业,再到利用天然的风景发展生态旅游,拉长产业链的同时,发展冬枣文化产业,沾化做足了冬枣这篇文章,真正实现了因冬枣而富,因冬枣而美。

[责任编辑:徐梦梦]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