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长征老兵毛华清余生献山区报救命之恩


来源:齐鲁晚报

在临沂市兰陵县下村乡下双沟峪村有这样一位老红军,他曾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打过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负伤后却自愿扎根鲁西南抱犊崮山区,用余生报答乡亲们战时的救命恩情。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父亲作为红军代表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顺便到王六生家吃过一顿饭,只为叙旧而已。

原标题:山东长征老兵毛华清余生献山区报救命之恩

在临沂市兰陵县下村乡下双沟峪村有这样一位老红军,他曾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打过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负伤后却自愿扎根鲁西南抱犊崮山区,用余生报答乡亲们战时的救命恩情。

老红军叫毛华清,虽已去世20多年,却仍活在老区人民的心中。

文/片本报记者 宋立山

年轻的八路军连长被日寇子弹射穿脚踝

1939年秋天,正值日寇的铁骑嚣张之时,一支向火而行的红色队伍从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晋陕一带挥师东征,一路打到山东,悄悄进驻位于鲁西南的抱犊崮山区。时年29岁的毛华清就是其中一员,他当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二营三连连长。

那时,抱犊崮山区的村民对这支外地来的抗日队伍感到奇怪,他们的口音有些杂乱,有些战士操一口根本听不懂的江西话或者湖南话,有些则说鼻音很重的西北方言。村民们多不识字,分不清派别,他们只认一点:这是一支打鬼子的好队伍。

很快,鬼子的铁蹄闻讯而至,毛华清所在的部队与日寇在抱犊崮西的石里河遭遇,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毛华清早已迫不及待,想多杀几个鬼子。不幸的是,就在这场战役中,敌军的一颗子弹射穿了毛华清的左脚踝。这双坚韧的双脚,再也不能继续行军,毛华清留在抱犊崮附近的六合村养伤。

刚开始,毛华清时常捶胸顿足,不甘心掉队。在养伤期间,村民们才知道,原来毛华清的这双脚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难怪很多战士操着南方口音。那时条件差,毛华清就躺在柴草上养伤。

如今年近九旬的张祥玉老人当时任游击队民兵连女连长,为了更好地照顾为国负伤的英雄,她甚至曾把自己的婚房让出来,给毛华清等人住。

在长征队伍中经常能看到毛主席

在闲谈中,村民们逐渐了解到毛华清和他所在的队伍英雄般的历史。1910年,毛华清生于江西省泰和县一个穷苦的农村家庭,每天填饱肚子都是一种奢望。1931年,为了生计,21岁的毛华清参加了工农红军。

参军两年多后,毛华清就经历了险致红军覆灭的最艰难时期。1933年6月,红三军九师编入红一军团第一师,次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随即踏上漫长的长征之路。

“俺爷说,那时乡亲们知道红军要转移,心里一万个舍不得,拿着火把,提着竹篮,一直送到江边。有的老乡自己吃不上饭,却把家里仅有的几个糯米团和鸡蛋送来。”在毛华清的大儿子毛国栋的记忆中,父亲生前很少提起在长征中打过的战役,“在战斗中行军,有时候仗打完了,还不知道是在哪里。”

毛华清跟子女讲起最多的是行军之苦,打仗没什么,最难挨的是冻和饿。出征时带的布鞋很快就磨破了,很多战士就自编草鞋,草鞋也磨破了,就赤脚走在雪地里,有的战友晚上睡过去就再也没有醒来。树皮、草根甚至皮带,能吃的都吃光了。“最后实在没的吃了,首长就把自己的军马杀了,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掉泪。”毛国栋说,每当忆起这个场景,父亲脸就沉下来。

毛华清对党的感情像泥土一样朴素而又不可或缺。毛国栋记得,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父亲哭得很悲痛,这是他一生追随的人啊。

跟别人相比,毛华清对党的感情是摸得着的。毛国栋说,父亲生前曾抱怨,现在的干部不够亲民,一些人官不大架子不小,门都敲不开。而在长征期间,他们跟首长同甘共苦,甚至经常能在队伍中看到毛主席。

亲历平型关大捷 跟鬼子拼过刺刀

1937年8月,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毛华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二营三连连长,首长对他的评价是,“上阵杀鬼子的一把好手”。1937年9月,毛华清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伏击战。

“俺爷常提起那一仗,鬼子陷进我军的埋伏,汽车困在泥路上,我军突然发动猛攻,打得他们惊慌失措,打到最后,干脆跟鬼子拼起刺刀。”毛国栋回忆。

对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人来说,负伤离队是莫大的痛苦,非但不能上阵杀敌,反而要四处躲藏,1939年毛华清中枪后也曾一度陷入壮志难酬的苦闷之中。

1940年4月,日寇向抱犊崮山区根据地进行合围“扫荡”。负伤疗养的毛华清平时住在老乡家里,鬼子一来扫荡,老乡们抬起他就往山上的石窟中跑。

“俺爷一辈子都对这里的人心怀感激。”毛国栋说,战争年代一旦有人告密,战士们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但是抱犊崮山区的人们善良淳朴,不但没人告发,还救了不少战士的命。

负伤后扎根山东农村成了有名的跛脚支书

正是基于这份感激之情,负伤后的毛华清决定在这里扎根,经过主动请缨,组织将他安排在下双沟峪村,负责“跑反”,当起反扫荡的情报员。

新中国成立后,威望极高的毛华清当选下双沟峪村党支部书记,跛着一只脚,开始新的长征之路。“村东头的石桥,是老红军上世纪60年代修的;南山上的蓄水闸,是老红军上世纪70年代修的……”在他去世20多年后,人们仍能在村里看到他留下的宝贵遗产。

“文革”初期,毛华清一度被打成走资派,两年之内被开了200多场批斗会。但是毛华清“不记人民内部的仇”,还没等摘下“走资派”的帽子,他又忙活着为乡亲们谋福利,下双沟峪村一些老人至今仍记得村里开进第一台拖拉机时的情景。上世纪70年代初,拖拉机在农村绝对是稀罕物,有一年苍山县买了3辆24马力的拖拉机,虽然毛华清在“文革”期间已经卸任村支书,但他二话不说,就跑到县里找领导,最终为村里争取到一台。

70多岁时,他还跛着脚亲自到市里争取支援,为下双沟峪村通上了电。“除了镇政府之外,俺们村是第一个通上电的,要不是他,哪能轮到俺们?”记者在村里走访时,一位老者说起老红军毛华清,满是感激之情。

许多战友当了官 他从不因私事叨扰

毛华清自嘲为“厚脸皮”,为了下双沟峪村的公家事儿,他心甘情愿抛头露面。但在子女看来,父亲的脸皮其实薄得很,为了私事儿,他从来不好意思多开一句口。

早些年,毛国栋也曾对父亲有过一点埋怨,年轻时他曾有个警察梦。有一次,县里领导特意到村里看望老红军,问是否有困难,县里可以给安排工作。几个待业在家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结果毛华清干笑几声,说了一句,“没困难,都挺好。”

村里人也不理解,在那个年代,以老红军的威望,给子女谋个正式工作并非难事,可他没有这么做。毛华清育有四子一女,除次子从镇政府林业站退休之外,其他人均是普通的农民。村里人的说法并不夸张,毛华清虽然务农,却有一个高大上的“朋友圈”,与多位将军曾是长征中出生入死的战友。

解放前的一天,毛华清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脸,突然有人问,“这不是毛华清同志吗?你怎么在这里?”抬头一看,说话者是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后来的开国上将萧华。

“挂了彩,打不了仗哩。”毛华清叹道。一番叙旧之后,萧华让部下把随身携带的钱财拢了一下,资助这位负伤的长征战友。

毛华清还有一位红军时期的战友,后来成为山西某地军分区司令员,在报纸上看到毛华清的报道后,给毛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很多战友,哪个当了司令,哪个当了政治部主任,甚至连当年的警卫都当上了市长。“老毛你如果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开口。”

然而,毛华清悄悄地将信保存起来,放在了卷烟丝的纸盒里,再也没有提起。毛华清识字不多,却有一个原则:不占公家便宜。毛国栋说,父亲生前唯一联系过的高官战友是开国少将王六生。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父亲作为红军代表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顺便到王六生家吃过一顿饭,只为叙旧而已。

[责任编辑:万琳]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